济南的关帝庙
2010/6/2 2:13:47

    关帝崇拜,在我国是极有“群众基础”的一个文化现象。走遍中国城乡,几乎到处都可见到关帝庙。那被人们奉为“关帝”的,就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关羽字云长,并州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人,东汉末年刘备麾下的名将,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后,为蜀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面赤,十分英武,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关羽死后经历代朝廷褒封,被奉为“关圣帝君”,人们尊称为“关公”。民间把关羽奉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齐名。所以,我国各地除了设有文庙(祀孔子)之外,还设有武庙(即关帝庙)。只是文庙都是“官方”办的,而关帝庙则多半是民间办的,而且从总量来看,关帝庙要远远多于文庙。例如,仅老北京城里,就有100多座专祀关公或兼祀关公的祠庙。旧时济南关帝庙也不少,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济南城厢就有关帝庙6所;上世纪30年代,济南地区的关帝庙竟达30多所。
    关帝是中国儒、释、道三大教派均推崇的神祇。他不仅受到了儒家的崇祀,同时还受到了道家、佛家的膜拜。除了军人、武师奉关公为行业神加以崇拜外,其他如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命相等行业也都尊崇关公。关公甚至还被人们奉为财神,在民间,关公比财神赵公元帅的“知名度”要高得多。
    济南城厢旧时较有名的关帝庙有以下几所:
    后宰门街关帝庙:位于后宰门街东首路北,始建于宋代,初名汉寿亭侯庙,后改称关岳庙、关帝庙,是济南规模最大、建筑最早的关帝庙。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该关帝庙曾三次重修,清末被济南府巡警总局占用,民国时期则在此设山东国术馆。
    估衣市街关帝庙:在今共青团路东段路北、五龙潭公园南门西侧。该关帝庙原是旧时集云会馆的组成部分。集云会馆是由济南估衣业同人集资修建的,始建于清嘉庆初年,原称蜜脂殿会馆,后改称集云会馆。各地会馆都有供祀关帝的习惯,集云会馆也在正殿供祀了圣帝关公像,济南人习惯上就把集云会馆也称为关帝庙了。据说,当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将慈禧太后的太监安德海捉住后,就秘密关押在这个关帝庙里。后来从关帝庙后门将其拉出处死。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开阔街市,原规模较大的集云会馆被迫去掉了大门、屏门、西对门、南客厅等建筑,正殿依然保留下来。
    将军庙街关帝庙:清顺治七年(1650年),西班牙传教士嘉伯在济南将军庙街创建了济南最早的天主教堂。当时城中许多百姓将天主教视为邪教,为匡扶正统,人们集资在洋教堂四角各修建了一座关帝庙,以借关帝神威来震慑洋教。

    芙蓉街关帝庙:在芙蓉街路东、正对今省府东街(原小布政司街)的丁字路口处。
    另外,还有正觉寺街关帝庙(在原正觉寺、华林寺以东)、东城根关帝庙(在原前署道东头)、司里街关帝庙(在琵琶泉以西)等等。
    需要一提的是,旧时济南人习惯将马跑泉边的关王庙也称作关帝庙。其实,关王庙原是纪念抗金英雄大刀关胜的地方,明朝时候,“关胜”被人们误传作“关圣”,还在庙里塑了关羽、关平、周仓的塑像。后人也就将错就错,把它视为关帝庙了。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发起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各地关帝庙无一例外地被划入了“四旧”之列,被“革命群众”统统“破除”了。济南的关帝庙自然也难逃厄运,有的被拆除,有的则被改作他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济南市区内先后修复、开放了两处关帝庙。一处是原估衣市街关帝庙,一处是芙蓉街关帝庙。
    原估衣市街的关帝庙,修复于2001年原估衣市街(今称共青团路)拓宽时。关帝庙大殿由东西两座二开间青砖青瓦殿堂组成,前卷棚后硬山,虽然体量不大,但不失森严庄重气势。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西蜜脂泉,便位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