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庄考古收获颇丰 “岳石文化”墓葬首现
2010/4/2 21:57:37



图一:彭家庄遗址出土的陶器器盖


图二:彭家庄遗址第二期发掘现场。


图三:彭家庄遗址岳石文化墓葬(图片均由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近日,本报连续推出《章丘东平陵古城考古获重大发现》、《长清大街遗址收获一批“宝贝”》、《张马屯遗址丰富济南商代遗存》、《多项调查成果揭示齐长城价值》四篇关于文物考古的独家报道后,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兴趣。今天,记者又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位于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的彭家庄遗址在去年进行的考古发掘中也收获颇丰,尤其是其属于岳石文化遗址这一特点,不仅成为研究当时手工业状况的重要材料,还填补了山东内陆地区对岳石文化墓葬挖掘的空白。据介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配合京沪高铁建设工程的施工计划,先后于2008年7月至8月、10月至11月对京沪高铁经过我省的区域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工作。京沪高铁途经我省的区域系山东古代文化蕴藏丰富的地区,地上地下文物众多,屡有重要发现,而彭家庄遗址就位于这一区域内。自今日起,本报将连续独家报道京沪高铁途经我省区域的考古发掘情况。
主持此次发掘工作的省考古所孙波副研究员介绍,彭家庄遗址面积大约有52万平方米,位于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彭家庄东南地区,即彭家庄、小饮马和演马庄三村的交接地带,西距京福高速公路约1.5公里,京沪高速铁路途经此处。孙波介绍说,通过两次发掘,共开了29个探方,清理岳石文化墓葬1座、陶窑5座、灰沟2条,99个灰坑附近有一定数量保存较好的窖穴;龙山文化灰坑3个;商周窖穴1个、灰坑2个。另外还有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墓葬、灰坑、陶窑等遗存。
最重要发现是岳石文化时期墓葬
孙波告诉记者,此次发掘最大的收获就是首次在山东内陆地区发现了岳石文化墓葬。通常该类遗址多见于河南东部、江苏等地区,在山东境内则发掘较少,仅在沿海岛屿发现过一次,但量也不多。而这次在济南彭家庄发现,算得上几年来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次。这座唯一的岳石文化墓葬编号为M1,墓室有一米多深,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40厘米,南北宽约85~94厘米,属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内填土呈浅黄褐色,质地较硬,有台高40厘米的生土二层台。此墓中有一具成年人的骨架,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头向东,面向北,下肢平直,上肢骨的左臂内屈放于腹部,性别还不清楚,有待鉴定。墓内没有随葬器物,也没有发现葬具,但留下的灰白色土痕迹疑似棺痕。
据了解,岳石文化的墓地,原来除了在砣矾岛大口遗址发现了10座墓且受到有些学者的怀疑外,其他地区还没有发现。所以,这次在山东内地首次发现岳石文化墓葬具有非常高的考古研究价值,是一次很重要的考古发现。
再现岳石文化时期手工业作坊
彭家庄遗址共发现了5座岳石文化陶窑,其形制基本相同,但是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破坏最严重的,只保留下火膛的底部;保存比较好的虽然不见烟道、窑室、窑箅等,但完整地留有火口、火膛和火道部分。据孙波介绍,这些陶窑保留的火膛部分,是人工掏挖生土而成的半地穴式建筑。其中三座陶窑还发现了工作间,另外两座的工作间可能被打破了,窑室的形状、结构及烟道的位置、数量等无从考究。从出土的陶器及陶片看,以陶豆和陶盆为多,还有罐、甗等。
在陶窑中,比较特殊的是编号Y6的陶窑,其上口距地表约48厘米,被晚期的一座墓葬和一处编号为H55的岳石文化灰坑打破。记者在有关图片资料上看到,它保存有火口、火膛、火道。上部的窑室和窑箅已被破坏。窑的火膛部分是烧制陶器时烧放燃料的所在,底部平面在口部较高而往内稍低较平,面对火口的壁面向内弧,长径达140厘米,短径也有110厘米,整体类似苹果形,有烧成近青黄色的硬面。剖面形状呈长条椭圆形,壁面呈弧形向上内收呈圜顶,青烧壁厚3~5厘米。火口位于西北,火门烧成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