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建构自身的当代性
2010/4/5 14:16:11

  在过去的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当代艺术应运而生。就当下的发展而言,中国当代艺术已形成自身的特点: 
  一、正因为当代艺术是在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和兴起的一种艺术样式,所以它有着鲜明的当代性。当代艺术反映了中国社会加速现代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变化,以及人们审美情趣趋向多元化的现实。不能否认,中国当代艺术的“前卫”和“当代性”,在一个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是以西方艺术的价值取向为衡量标准的。也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已开始注意体现表达中国艺术审美价值观和中国文化个性的当代性。“主体性的表达”已成为不少艺术家有意识的追求。他们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能成为过去30年来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表征,希冀从一个侧面凸显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和审美追求。 
  二、开始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格局。中国当代艺术曾经过分关切自身所表达的文化身份和政治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西方对它的“非艺术性”的意识形态解读的影响。由此,削弱甚至丧失了自身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前卫性与创造意义,成为符号化和简单化的标本。本土文化精神和当代主流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的提升,促使不少艺术家以一种建立在文化自省基础上的文化自觉,去努力创造具有当代中国品格的优秀作品。他们以独具的艺术个性,以观念和形式的新颖及表现的深刻性令人耳目一新。他们在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土的社会、文化现实,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以独特性的艺术表达,创作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开始建立有别于西方现当代美术史的艺术发展谱系。 
  三、已逐步形成一支以自己有代表性的有影响力的作品为标志的艺术家队伍。他们有的在艺术院校,有的在艺术创作、研究机构,还有的作为体制外的自由职业艺术家,这些都不妨碍他们艺术语言创新、艺术形式实验、艺术观念探索的前卫和独创性地表达。其中不少有眼光的艺术家,以自己的创作或同时以理论的方式,对于当代艺术表现中流于简单的政治讽刺和玩世不恭、缺乏应有的人文深度和自我批判性,欠缺对中国传统和当代文化精神的深度把握、艺术表现的肤浅和表面化,特别是歪曲性地反讽政治、丑化中国形象等作出疏离和批判。他们反映当代中国形象和揭示时代精神、表达多元审美趋向的具有艺术冲击力的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创新的标志之一。 
  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它既表现在人文价值的追求中,也体现于艺术本体的建构中。不过,它的核心价值同时源于艺术家如何在文化、美学领域彰显其承载的当代性。我们知道,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开始,文化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在政治思想“拨乱反正”的背景下,人文学术领域兴起了“美学热”“方法论热”,大量长期隔绝的域外思想(特别是当代西方的哲学、美学、文艺思想)被译介、引进过来,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化观念重新得到发掘和认识;在文学艺术领域,具有社会思潮性质的创作活动相继出现,如“伤痕文艺”“反思文艺”“寻根文艺”“先锋文艺”等等,中国现代文艺的多样性传统逐渐受到尊重,欧美现代文艺的风格、样式、表现手法被大量借用,在理论上,围绕“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关注现实”与“自我表现”等争论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的精神氛围,也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早期的文化语境。尽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