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荣华:把陶瓷艺术推向时代的浪尖
2014/2/15 21:50:15


 

     
    他在陶瓷古彩、粉彩等方面都有独到的造诣,他创作的仕女、童趣作品,自成一格,受到收藏界的追捧——戴荣华(景德镇当代粉古彩研究院名誉院长兼顾问)
    这位享誉中外的陶瓷艺术家,斑白的头发,清瘦而整洁的形貌中,透露出艺术家的洒脱与睿智。画品如人,那样明洁清丽、端秀典雅的作品,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唤起一种心理体验,近乎庄子《逍游》的境界,又宛若酌酒灵发时的感受,其笔墨流荡,如甘泉沁入心脾,清爽宜人,如甘液入口,绵甜欲醉,有一种悦目赏心的艺术感受。
   
 

    寿翁稚童、高士名媛是戴荣华老师传统题材创作的“母题”,当然,也不乏莲叶荷花、凤凰鲤鱼等创作。应该承认,从他的一些作品看到某些程式化的痕迹,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艺术创作离不开程式,程式化与其说是陶瓷绘画用的一种工具、符号,不如说是艺术为表达情感的直接需要,是一种“情感的形式”的直接现实。譬如戴荣华老师笔下的《白蛇传》,既有娴熟女性的造型,更具全景式的活动空间,且设色淡雅,重在法相庄严。亦在人物动态服饰,色感布景上有别于前人,而在浓艳色块的调和中,显现出喜庆欢乐的氛围。可见戴荣华老师重视的不是题材的相同,人物脸型的相似,而是在形象的正侧、俯仰、向背、前后之间,在人物投足举手瞬时,在服饰色彩搭配之间,在人与景的协调中,表现出画家着意营造的气氛和传达的情感。   
 


    其实,常出现在戴荣华老师笔下的意向不乏“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侍女,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孩童,有“寻闲野处策杖行”的游客,有悟禅吐纳的高僧。其空灵的构图中,透露出丰富的底蕴,工笔重彩中提炼出人物的形与神。仅说戴荣华的人物线描,也从人物性格及体貌特征而变化,仙女神姬以“游丝描”为之,佛道高士以“铁线描”为之,皓者寿翁则以“钉头鼠尾描”为之,笔势笔韵,各臻其妙。
   
 

《红豆生南国》作品拍出60万元高价
    1990年,戴荣华老师的陶瓷作品在新加坡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被收藏家以2万美元买走,开创了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家在拍卖行成功拍卖的先河。如今,戴荣华老师的作品已经成为拍卖场上的宠儿,价格节节高升。2007年,他的陶瓷作品曾经拍出了60多万元的价格。
    但戴荣华老师却对拍卖的数字并不是很感兴趣,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通过拍卖的途径,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价值重新得到了重视。他认为,在此之前很长的时间里,学陶瓷的学生都只是对现代陶艺有兴趣,却不愿意去传承流传了千百年的中国陶瓷艺术。戴荣华老师为此痛心疾首。
    值得戴荣华老师高兴的是,现在很多学生认识到了传统陶瓷艺术的价值,学习传统陶瓷艺术的学生已越来越多。
    四十年执着瓷画艺术
    自从大学毕业分配到景德镇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以后,戴荣华老师一干就是40年,直到退休。而当年一同分配来的同学,有的半路转行,有的中途下海,只有戴荣华老师一直默默地坚守着,他对陶瓷的热爱和执着,由此可见一斑。对于他来说,陶瓷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必须下苦功夫去钻研;陶瓷又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必须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发展的轨迹。
    戴荣华老师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浓郁的艺术创作氛围之中,融古汇今,挥毫泼墨,创作出了一个个反映现实生活、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从艺40载,他的技法已经日臻完美,作品布局简炼流畅,令人爱不释手,在国内乃至东南亚都赫赫有名。1978年,景德镇市政府授予他“陶瓷美术家”称号;1987年,他被轻工业部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他的“锦鸡杜”、“渔藻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