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收藏是我拼命工作的动力 但不能有“捡漏”的心态
2016/9/21 14:25:26
记者:自古有种说法“玩物丧志”,您现在电视剧不怎么拍,主持节目也很低产,是这样吗?
王刚:玩物丧志,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种“最高境界”。作为收藏家,艺术家,一定要稍微脱离点现实,一定要免俗一点。真正的大玩家,比如近代的张伯驹,为了《平复帖》等等国宝,宁可花掉所有积蓄,自己越住越小,连命都可以搭上。按照世俗的、主流的、正统的志向,他连边都不沾啊!一辈子就喜欢这个。张伯驹最后担任了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长。当我知道他这段经历的时候忽然感到分外亲切,因为我老家长春。我家后面不到100米就是吉林省博物院,一下子明白为什么我小时候在吉林省博物院竟然也能看到那么多好东西。这跟张先生原来有关。他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间接培养了我。
记者:对您来说玩物和志是什么关系?
王刚:对于世俗的志,我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我想收藏,它是要动真金白银的,我又不是以藏养藏。所以收藏让我更有加倍努力工作的动力。不瞒你说都闹笑话了。拍电视剧《五月槐花香》那次,终于拍完了,新闻发布会,记者都来了,宣传完之后我拉着制作人要再坐坐,喝点咖啡。我说,还有点事,都拍完了,咱们是不是该结结账了,人家说“不着急,不着急”。我心说怎么能不着急啊,还有尾款呢。就跟他说,别呀,完了你们又忙别的去了,那钱……“王老师既然这么说,那您看”,对方拿出一个本来,我一看才知道,说“不着急,不着急”是人家客气,我还欠着人家钱呢。拍的过程中正赶上秋拍,我都跟剧组预支了好几次钱,早就支冒了。后来我就不这样了,也得量入为出。但那时候真是看到好东西,抓心挠肝的。
记者:拼不了财力拼眼力,现在还能捡到“漏”吗?
王刚:关键是不想捡“漏”。没有“漏”,不能有捡“漏”心态。大家看到的“漏”都是雷,是陷阱。个别的“漏”需要有眼力,比如纽约去年3月那只瓶子。如果当民国的买到,那就是“漏”啊。但是堵“漏”的人太多。光我那朋友就告诉我起码有20个人看出是乾隆,而且大家心照不宣。
话语权之争:其实是利益之争
记者:《天下收藏》“护宝”、“砸假”的环节自开播以来一直有争议,不久前跟首博合办的那次真假藏品对比展是声浪最大的一次,当时说您砸的九成以上是真品,三成是珍品,这么严重的质疑您为什么没有出面为自己辩解?
王刚:中国收藏品市场95%是赝品,而且愈演愈烈,这是第一个基本事实;第二个,如果我们把真品砸了,砸错了不说,还要拿到首博去展览,这不符合逻辑;第三是我后来才悟到的。不管它与事实符与不符,我们是过来人,看看他说话的口风,如果带着强烈的色彩,看都不要看了。
记者:可是那些所谓专家的观点,很容易蛊惑老百姓。
王刚:我们一直讲去伪存真,首先要求真,如果人家不听,反而说你在欺骗,我的内心还应该是安静的坦然的,因为该说的说完了。事情刚出来我也很不理解,我们节目的专家之一对我说,王先生,这事很简单,那些拿着伪专家开的证书的人着急变现变不了,那些给人开了假证书的所谓专家,兑现不了自己的承诺,也着急。于是上下一呼应,这事就起来了。所谓话语权之争其实是利益之争。我恍然大悟。
记者:您一直说,想收藏,取之有道。现在市场环境这么乱,您找到正途、坦途了?
王刚:何为道?第一,道德,不能靠坑骗和非法手段,国家不让动的东西不能动,否则后患无穷;第二,道理,你得明白规律,为什么说它是乾隆,就不是雍正也不是嘉庆,为什么是真乾隆不是假乾隆,其中都有道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