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婆留下箱底货竟是明代珍品紫砂
2012/6/27 22:54:24
老外婆留下箱底货竟是明代珍品紫砂
前不久,山西永济一建筑工地发现清代墓葬群,出土一批文物,其中有一把陈用卿制作的紫砂壶尤为珍贵。这一消息经过报道,特别引起锡城收藏爱好者杨先生的关注,原来他自己家里也收藏了一把“可能”是出自明代制壶名家陈用卿之手的紫砂壶。日前,无锡博物院对他的紫砂壶进行了鉴定,认为确实是陈用卿的作品,并给杨先生出具了鉴定证书。
这把壶“箱底”压了40年
家住河埒街道的杨先生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平时喜欢到工地、地摊等地搜集古旧陶瓷及其残片。十多年来,他已经收集了600多件藏品。杨先生告诉记者,这其中有一把宜兴紫砂壶是外婆传给他的,也不知道有多大价值,一直锁在箱子里,这一锁就是40年。前几年,随着紫砂壶的收藏越来越热,他也开始研究这把壶了。去年开始,他又是跑图书馆,又是咨询专家,觉得这把壶很有名堂。
博物院出具了鉴定证书
记者在杨先生家中看到,该壶呈紫褐色,壶身镌刻着“三新江兮水丙子年用卿”
10个草体字。经测量,壶长26厘米,壶高13厘米,壶体硕大,容量达1700多毫升。遗憾的是,该壶没有盖子。记者陪着杨先生带着他的“宝贝”一起到无锡博物院鉴定。博物院有关专家说:“从造型、泥料等各方面来看,该壶是对的,是出自明代陈用卿之手,具有一定的工艺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博物院还给杨先生出具了鉴定证书。
明代中期是紫砂壶的初创时期,而制壶大家的出现多集中在明代晚期,最著名的是时大彬。陈用卿系明代天启—崇祯年间人,是明末制壶名家,他所做的仿生紫砂壶,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在紫砂壶工艺制作方面影响巨大。
明代紫砂壶有鲜明的特点
文物专家介绍说,明代名家的紫砂壶能保存到现在很难得,因为紫砂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破碎,所以不容易传世,现在发现的清代中期以前的绝大多数紫砂壶都是出土的。“壶是易碎品,很少有壶能被用上几百年还完整无损,因此一代代传世下来的壶几乎是没有的,多是挖掘出来的。”
文物专家还介绍说,因明代是紫砂壶的初创时期,明代的紫砂壶跟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紫砂壶有很大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造型、工艺、刻款以及泥料等方面。明代的壶型比较古朴,气韵大方,但在细节上不细究,不如清代以后紫砂壶那样细致精美。在工艺上,明代紫砂壶比较简洁,重抓整体大造型,而清代以后则比较精致,重细节。明代的刻款多是在入窑之前的紫砂坯体上用竹刀刻上去,而清初期以后竹刀刻就不流行了,多敲上印章。泥料也有区别,行家一看就能识别出来。
另外,专家称,明代陈用卿紫砂壶作品存世虽相对明代其他著名大家要多一点,但他流传下来的壶仍然是很珍贵的。 (记者李忠兰)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