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江湖这潭水究竟有多深
2011/12/19 22:54:47


 

紫砂壶
  “壶中自有乾坤在,煮茶品茗任江湖”。如今,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小小的紫砂壶,正在收藏市场掀起千层浪,难怪有人用“点泥成金”来形容现在的紫砂市场。不仅大师壶价格飞涨,新生代的作品也一壶难求。究竟是谁在推动这个市场的升温,这样的高温又能持续多久呢?
  紫砂这潭水
  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族群。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话还有另一个版本,叫作:“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说“七件事”,还是谈“七件宝”,总归离不开个“茶”字。许多老茶客认为:“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乾隆皇帝嗜茶如命,甚至开过这样的金口:“朝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而在盛产好茶的中国,对于爱喝好茶的中国人来说,拥有一把好的茶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紫砂壶是从明代早期开始进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从明代中叶起,社会上饮茶的风气和品茶的提倡,促使宜兴紫砂茗壶广泛流行起来,并为好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一起推崇。明末冯可宾的《茶笺》说:“茶壶陶器为上,锡次之。”文学家李渔的《杂说》中赞美道:“茗注(茶壶),莫妙于砂(没有比紫砂壶更奇妙的了)。壶之精者(最金贵的壶),莫过于阳羡(今宜兴)。是人皆知矣。”明代的文震亨,是个“骨灰级”的茶客佬。他写过一本书,名叫《长物志》。在这本书里,文震亨这样写道:“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意思便是:用紫砂壶来泡茶,滋味浓、香气正。大量的文史资料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如苏东坡、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是爱茶之人。许许多多的达官政要,如乾隆皇帝弘历、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也都是爱壶之人。到底是什么让紫砂壶流行了五百多年,其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应该说,一把紫砂壶从壶身表面的诗、书、画,到壶底、壶把和壶盖的篆刻,以至整把壶的形、神、气、韵都无不体现着传统艺术的审美。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康尔教授认为,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一把有文化的紫砂壶,可以给你的心灵以慰藉”。赵朴初先生曾说过:“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说,与其白白地守着千百部经书不得其解,还不如喝茶去呢。人们在紫砂壶上镌刻得最多的壶铭恰恰是“吃茶去”。“吃茶去”,看起来是句大白话,其实是禅语,个中含天机,蕴藏着想通事理、获得顿悟的门道。
  可见要真正看懂紫砂这潭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是不行的。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岛内掀起“紫砂狂潮”,宜兴一批著名紫砂艺人在那个时候身价骤然增加。其实,早在清末民初,台湾人对产自宜兴的“孟臣壶”就推崇备至。台湾近代史学家连横在《雅堂文集·茗谈》中云:“台人品茶……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茶俗如此,加上台湾所产乌龙茶搭配紫砂壶冲泡效果甚佳,因此紫砂收藏玩赏的风气随之盛行。
  而那时刚刚改革开放的大陆,人心思动。大批明清古壶、“文革”壶、名家壶、商品壶,通过各种合法、非法途径进入台湾,引起一直钟爱传统文化的台湾人的重视。当时,由于供货渠道辗转曲折,得来不易,紫砂壶遂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在很多台湾商人的鼓吹下,紫砂壶的优点被放大到极致,仿佛不用紫砂壶泡茶,茶就不能喝一样。一时间,港台紫砂市场变得极为火爆,价格飚升,明清名家的作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