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把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紫砂壶即将揭晓
2012/12/27 22:10:32

  第九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在紫砂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主办这个展会是为了选出100把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紫砂壶,展会要举办10年每年选出10把最经典的紫砂壶作品,然后把这些通过选拔最后剩下的紫砂壶放在故宫[微博]收藏。而今年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套罗汉18式紫砂珐琅彩壶,18把壶就是18座佛塔,每座“佛塔”彩绘一个罗汉,这套历时3年完成的紫砂壶将弥补故宫没有紫砂珐琅彩壶的缺憾。
  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收藏杂志社主办,5位故宫评委主评的“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评”,从2003年到2012年每年一届,已连续评出80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到2013年将评出100把,这100把名家紫砂壶将进入故宫与100把历代紫砂茗壶“对展”,最终入藏故宫。
  参加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评的工艺师从江苏宜兴、浙江长兴到上海,包括了二省一市1300余名工艺师。其中不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江苏工艺大师毛国强、杨勤芳,浙江省工艺大师钱樟法,以及鲍曙峰、张子威、杨秀芬、鲍雯君、胡洪敏等制壶高手。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评以博物馆学的角度作为评判标准,除了将制壶的工艺作为评分基础,更重要的是看作品的文化创意,以及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各种新工艺、新材质的使用。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否突破,使紫砂壶的工艺与时俱进,反映一个时代的鲜明文化,凸显一个时代的“年轮”,使后人能通过“壶”,清晰解读前人的历史和文化,是这一赛事与其他紫砂壶赛事的最大区别。由于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评不收参赛作者任何费用,所以评委们能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因此每年吸引众多工艺师前来参赛。如今,这一赛事已走出上海,第六届颁奖移至东莞,第七届将在深圳举行。而各地的壶艺与茶道组织也十分欢迎这一全国赛事能走进其家乡。
  比如,2004年的获奖作品“小平纪念壶”,是由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钱樟法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时创意制作的。整把壶的造型犹如一块经太湖水数万年冲洗的石头,圆润峻峭,而壶钮则是一块典型太湖石,瘦、漏、透、剔。壶的正面是李琦画的小平肖像画,背面是小平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把小平的这句名言形象地展现得如此传神,可见工艺师的创意和工艺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再如2008年的获奖作品———北京奥运鸟巢和水立方紫砂壶,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陈洪平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把鸟巢和水立方这两大世界著名体育建筑做成两把紫砂壶,当年就荣幸地被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
  赛事的9位评委中,有5位来自北京故宫,时任故宫常务副院长的朱诚如担任评委会主任,原副院长、中国著名书画鉴定家肖燕翼,以及时任故宫科技部副主任、中国著名文博专家曹静楼等任评委。这些“宫廷派”专家,对于充分运用各种材质对紫砂壶进行艺术装饰,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这是故宫收藏的紫砂壶中所缺少的,这些作品将来可丰富故宫的院藏文物。如第五届获奖作品“国粹壶”,是为文博大家朱家溍这位京剧票友创意特制的。壶的造型为一把展开的扇子,正面镶紫檀木嵌京剧脸谱瓷片,背面镶紫檀木刻朱家溍书法作品。评委看到这把紫砂壶特别亲切,它不仅创意新颖,而且又把珍贵的紫檀木和瓷片镶在壶上,这在紫砂壶600余年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人文精神,更把文博大家朱家溍对国粹———京剧的内涵解读了出来,使玩壶者分享了票友的快乐。
  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委对文化创意的导向性评判,促使紫砂壶工艺师从传统工艺中走出来,开阔了视野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运用,从而更丰富了紫砂壶的创意之路。2010年第七届获奖作品———“合璧壶”(富春山居图),由著名工美设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