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宜兴紫砂陶刻
2011/7/11 22:01:16
一、宜兴紫砂陶器的装饰方法有很多,如:陶刻、镶嵌、包锡、泥绘、贴花、彩釉、浮雕、镂雕、抛光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陶刻。
紫砂陶刻就是在紫砂陶器的半成品上。先用毛笔写好墨稿,然后用刀依迹刻去。有的在刻好后再填描各种色泥最后经高温煅烧而成。
紫砂陶刻艺人根据紫砂陶坯的材质特点。在以表现书法艺术“笔味”为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地吸收和运用篆刻艺术的刀法,创造性地总结了一整套完善的工艺手法,充分显示了陶刻艺人的聪明才智。
首先是刀“形”的改进,篆刻用的刻石刀一般都是较厚的平头刀,但陶刻多用薄型斜口刀。紫砂陶坯强度远远不及印石,平头厚型刀刻入陶坯切口毛糙,缺少“笔味”,而斜口薄型刀,切口整齐光滑,细如毫发的牵丝和书法中笔锋起、止、引、留的精彩细部,这种专用刀都能使之“毕露无遗”。它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在表现书法的运笔转折处,能笔意连绵地用刀尖轻轻“带”过。相当于书法用笔的“提”。而平口厚型刀在转折处只能留刀另起,这是一种生硬的“刀味”,缺少圆润的“笔昧”特别在刻行、草书时,斜口刀更是灵活多变,游刃有余。
其次是执刀方法的改进,在很多篆刻论著中阐述执刀法时总是说:执刀如执笔(五字执笔法),其实如用执笔法执刀是很难刻好印的。印石坚硬,用这种厚型平头刀以执笔法执刀实在是有力使不上,故一般是用“紧聚五指,握刀掌中”的握刀法,篆刻大师赵伪叔、黄牧父、吴昌硕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以腕肘之力入石,自然要省力多了,还有一种常见的执刀法如执钢笔,这种方法是上两种方法的折衷,竖刻横冲都能刀刀着实,这也不失为一种较实用的执刀方法。还是已故篆刻家高石农先生快人快语:“用执笔法执刀刻印可能是文人自说……虽与篆刻家交往但亦未见以执笔法那样执刀刻印,与有师承者谈及,亦谓‘只闻师说而未见师刻’。”(高石农《篆刻简介》)可见以执笔法执刀有文人故弄玄虚之嫌。但是紫砂陶刻的执刀法却确确实实是用的执笔法,陶刻用刀薄而利,陶坯质地“润”而“嫩”,以执笔法执刀只须指腕用力就能运刀如笔,心手相应地表现出十足的“笔味”。
用执笔法执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陶刻用刀需用“捻管法”。而其他执刀法无法用这种刀法。在书法中也有人主张“捻管”,但更多的人不赞成“捻管”,“捻”与“不捻”各有各的道理。但在紫砂陶刻中,“捻管法”却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刻印的方法多是“以石就刀”,“无论其为横笔或侧笔,一例视同直笔,只将印石旋转,以就刀势而已。”(邓散木《篆刻学下篇》)但紫砂陶刻只能以刀就坯,如果生搬硬套,以坯就刀的话,那么每刻一笔就要把坯转上两圈.这样几个圈一转,这只坯件就要报废了,若遇大件的坯件就更加无法下刀。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只能用“捻管法”。所以陶刻用刀的刀柄都套在一个圆形的空心笔杆中,坯件不动,只要稍微捻动刀(笔)杆,就能调转刀锋的方向,以刀就坯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是刀法的运用,《摹印传灯》和《再续三十五举》这两篇文章中用同样的词句几乎一字不差地这样论述篆刻的刀法:“立刀直入石使锋两面相齐,谓之正入刀;一面侧入石谓之单入刀;两面相侧入石,谓之双入刀;一刀去复一刀谓之复刀;一刀去一刀来谓之反刀;疾送不回谓之飞刀;将放而止谓之挫刀;轻举不痴重谓之轻刀;藏锋不露谓之伏刀;平若贴地谓之覆刀,直下不转旋谓之切刀;行而不知谓之舞刀;欲引不引谓之涩刀;徘徊审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