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绞泥装饰和镶嵌泥装饰
2011/10/12 15:17:58

    紫砂绞泥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是受唐代陶瓷绞胎工艺的启发,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质性相近而颜色不同的紫砂泥料,有序或无序相间排列、揉和在一起,然后沿图案分割成泥条、泥片后制成坯体。绞泥图案纹样清晰,里外一致,自然逼真,具有不可复制性。紫砂绞泥,亦称“绞胎”,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泽的泥料相绞和,形成艺人所要求的肌理效果设计,然后打泥片,拍身筒或镶身筒成型。绞泥技法,唐代已有相当水准。这种技法,可能是从犀毗技法移植而来。陕西出土的传世品:唐代绞泥武士骑马陶佣,用白褐两色绞泥制成,十分精美,为唐代绞泥陶器代表作。紫砂绞泥,约出现在明代晚期,南京博物院现仍保存一具紫砂绞胎传世品。另一清中期传世品紫砂《木纹加彩紫砂盖碗》现藏常州文物商店(见《宜兴紫砂》梁白泉编)。该器用黄黑两色绞成自然纹理,相似木纹,再彩绘纹饰。纹式清晰,呈自然肌理效果。现代紫砂绞泥已发展演变成一种独有技法的紫砂装饰。它由艺人本身的创意着手,针对不同的创意主题,实施不同的技法手段。按预定的设计要求,将不同泥色的泥块打成泥片,采用铺垫法、隔层法、层叠法、揉合法、镶嵌法、镶接法、按压法、层叠盘筑法等等手法,或在壶身上作装饰,或在壶的附件上装饰,或全壶作装饰,或在壶的部分作装饰。由于坯泥绞和手法相异,形成的花纹有:水波纹、木理纹、毛羽纹、流云纹、礼花纹和雨花石纹等等。艺人利用各种纹式加以组合修整,便形成了变幻莫测的多种图饰,有山有水、有云有雨、有情有意、有利有节,呈自然之趣,逗人喜爱。当代艺人吕尧臣的《天际茶壶》,表现诗词的意境,以抽象写意的绞泥装饰,给人以联想,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华经茶壶》、《凌云》、《碧波》、《海涛》、《玉屏移山》、《御玺茶具》、《小石冷泉》等在泥料处理和不同泥料的结合方面,形成色彩纹饰。主题创意的不断深化,加强了造型的形式美感,具有浓烈的文化气息。当代艺人吴培林不断摸索,所创的《眼底天地壶》采用绞泥镶嵌法,饰日月图案于正反壶面,日月浮沉于云霞之中,演绎人类生存空间,呈色紫、紫偏红、灰、清灰、黄等五种色泽,眼底世界,壶中日月,云彩飘逸,霞色迷离,给人以宇宙天地深沉博大之感。
    紫砂壶以素心素面,质朴文静而著称,各种装饰技法的运用则使紫砂壶呈现特有的肌理而极具美感,绞泥就是紫砂工艺中的一种特殊制作工艺,它要求制壶者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构思能力,既要有“光货”的功力,又要有“花货”的巧思。绞泥工艺,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色彩紫砂泥条,按设计要求叠放镶嵌,再切成多色泥片,按打身筒做壶的程序捏搓,拍打成片制作紫砂壶,形成色调对比强烈的不规则线条,恰到好处地在紫砂壶体上表现作者的装饰意图,充分体现出紫砂的古朴典雅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绞泥工艺的传统制作手法有“镶嵌法”、“包裹法”、“层叠法”、“揉合法”、“按压法”、“通透法”、“镶接法”、“层叠盘筒法”等。“镶嵌法”是采用小面积的紫砂彩泥镶嵌手法,重点体现了紫砂绞泥的肌理之美,由于泥色的反差,表现出绞泥工艺特有的图案,十分引人注目,“包裹法”则达到类似漆器的效果,显得雍容华贵,卓尔不凡,流动着高贵的气息,“通透法”以由内而外通透的泥色和色彩,给人以热烈奔放,饱满雄厚之美。有的壶则会数法并用。总之,绞泥壶的画面是以壶身为母本,技法自然,绞泥为笔墨写意,或如峰峦叠嶂,或如江浪涌动,或生机勃发,或哲学理念,以求达至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绞泥工艺中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