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薪火相传:河南紫砂艺术节大师讲坛侧记
2010/5/12 19:59:21

                              紫砂节上,一个美女在欣赏明晚期陈用卿的“美人肩”壶
600年紫砂历史长河中,2010年5月8日只是再短暂不过的一瞬间。然而,历史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经典细节堆叠而成的。
这一天,盛况空前的2010河南第二届紫砂艺术节在郑州国香茶城隆重开幕。大河鉴宝与紫砂艺术节组委会携手,同烹紫砂盛宴,邀请紫砂大师李昌鸿、顾绍培、吕俊杰做客“大师讲坛”,收藏大家张一成坐镇鉴宝,均陶掌门方卫明、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张玉 等聚首热论紫砂话题。
“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
5月8日下午,“大师讲坛”开坛。三位紫砂大师中,最年轻的新生代大师吕俊杰率先开讲。
光头、墨镜,吕俊杰的装扮,在儒雅的紫砂大师群像中,格外另类。一如他的壶艺,创新,再创新,透着股“越界”的神韵。3月10日,吕俊杰紫砂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紫砂人在这一艺术殿堂的惊艳首秀。
北京展览才刚落幕,吕俊杰又走上郑州讲坛。他的演讲题目是《传统紫砂文化如何与时代相结合》。“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昨天的创新就是今天的传统。”吕俊杰说,紫砂600年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有代表人物,一代代薪火相传,才有了紫砂艺术今天的灿烂。
他认为,传统艺术一定要与时代同步,其审美取向要符合当代人的要求,无论是功能、艺术表现形式,都要能与时代共鸣,要活在当下。一件成功的作品是能与人对话的,有生命的。
“创新有可能走点弯路,但不创新只能是死路。”吕俊杰所言,乍听似乎是“盛世危言”,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记者发现,紫砂艺术节上,年轻面孔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吕俊杰也说:“我这几年在全国各地行走,发现玩紫砂的收藏家趋于年轻化,传统国粹正在融入现代生活,这很值得高兴。但这也提出一个新课题:紫砂艺术必须要创新,它既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还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比如西方艺术的色彩、造型等,都可以借鉴利用。”
紫砂长河中的创新浪花
顾绍培的演讲题目是《紫砂艺术发展及现状》。他从不同角度勾勒了紫砂历史长河中那一朵朵瑰丽的创新浪花——
宋代时,紫砂制品是实用品而非艺术品。到了明代,时大彬改良制作紫砂的工具,让紫砂壶的造型有了质的飞跃,紫砂艺术的格局一下子大了。他发明的工具比如钜车、线杠等,传承至今。
康熙盛世的陈鸣远是有清一代的紫砂泰斗,被誉为“几百年才出一个陈鸣远”。他对紫砂艺术的贡献在于——兼容并蓄,从自然界汲取灵感,将种种物象洗练之后,融入紫砂壶中。陈鸣远将工笔和写意、具象和抽象完美结合在一起。
清末的邵大亨,是一个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的人。他善于把复杂的东西简约化,因此他的壶风亦是大气、简练,一如明代家具的风骨。“大亨壶”的地位,自不必说。
清末陈曼生的出现,让紫砂界有了“文人壶”一说。文人介入紫砂壶设计,把紫砂艺术推向另一个高峰。陈曼生擅长书法、篆刻,他请杨彭年等名工制壶,自己在壶上刻铭,称“曼生壶”。
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在继承传统方面达到极致,壶艺精益求精,自身文化修养极高。他有时好几年才做一把壶,个个要求质量上乘,不满意的都要毁掉。顾景舟可以说是当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
如今,紫砂艺术百花齐放,迎来又一个大胆创新的黄金盛世。其中,吕尧臣就是开宗立派的大师之一。他独创的“吕氏绞泥”出神入化,堪称一绝,海外有“壶艺魔术师”之称,作品堪与“黄金争价”。师承父亲,吕俊杰在继承和发扬家传“吕氏绞泥”的同时锐意创新,大胆将“壶外之功”提炼融汇于紫砂创作,形成了兼具古典浪漫气质和文人情怀以及现代时尚气息的独特风格。
李昌鸿则是壶风秀美,一把紫砂泥中糅进了诸多文化因子;顾绍培早期以花盆见长,之后转攻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