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明晚期中国印象的克拉克瓷
2017/8/25 15:08:45
《陈立立谈明代景德镇民窑瓷器》一书中,有一组研讨晚明克拉克瓷的文章,颇有见地。其中有一篇“克拉克瓷盘风景图案谈”重点谈论了一只克拉克瓷盘上的主体图案,认为“这样的纹饰在明晚期的克拉克瓷中大量出现,成为明晚期外销瓷绘画纹饰的固定模式。”这幅风景图既然大量出现,必有画者的意图在里面。陈立立称此画面为“江南船行图”,于画意有些沾边,但不足的是对画中的具体内容缺少深入的阐释。正好笔者也收藏了一件有相似画面的瓷盘残片,比较之下不揣浅陋,试作进一步的分析。
克拉克瓷是晚明主要用于外销的一种瓷器类型。它的特点是胎体轻薄、粗率,画风繁复、浓艳,产地主要是福建漳州一带的窑口。漳州的月港是明代重要的外贸口岸,就地生产外销的克拉克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由于这种瓷器主要满足外国人的需要,所以它的名声在海外,国内销售很少。
克拉克瓷既然是为外销而生产,瓷器上的图案必定要以符合外商口味为主。外商到中国来做瓷器贸易,繁华的港口景观必定是给他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之一。可以设想,当时的外商会把中国港口的风貌画在瓷器上,带回到欧洲去炫耀,这样还可以卖上个好价钱。因此,克拉克瓷器中表现中国港口景象的纹样一定有相当的数量,我们可以统称之为《口岸图》。本文讨论的瓷画,正是一幅典型的《口岸图》。
细观图2这幅瓷画,可见中间是一片水域,上、下、左三面是岸,东面有一只船正缓缓驶来,这显然是一处港湾的景象。港湾有大有小,江河湖海处处都有。何以见得这是一处做外贸生意的口岸港湾呢?这可以通过画面元素的分析来理解。
首先看那条船。这是一种张着大帆的船,靠着风力推动帆叶远行,在明代是用来运输大宗商品的货船。作者不画游船、钓艇,画一只大帆船,显然是在强调此港湾的用途主要是货物贸易口岸。
再看港湾的地形地貌。画面上、下靠近水岸的陆地有些山丘,表明这里的大陆属于丘陵地带。画面左边有一条两岸紧夹的水流,应该是内陆江河流入海湾的河口。有矮山环立,有河流注水,这符合东南沿海港湾的特征。比如漳州的月港就是如此,九龙江在此入海。
接着我们看岸上的建筑物。比较醒目的是画面左上方有一座多层高塔。这在南方的城镇常见,是许多地方的标志性建筑,方便人们在远处辨别方位。明万历元年,月港也曾建起一座高塔,供海上航船识别。可见塔是口岸的重要标配。
在画面上、下,有两座被山体遮掩一半的高楼,这是明清瓷画中常见的城镇示意方式。二层高楼一般是只有城镇才有的建筑物,而山体遮掩表示高楼的另一半和其他大片建筑物都在山后。
与高楼相呼应的:一是画面上方有两面大旗。这种旗是明代酒店、客栈、商铺常用的招幌。把它们画得特别大,有强调此处为万商云集大商埠的意图。二是画面下方有一座桥,暗示此处公共设施完备,交通便利。
再一个重点是画面左、下,有三处大亭子式样的建筑。它们很可能是一种堆放货物的仓库。从位置看,三亭都建在水边,而且有两亭所在的地面有竖桩支撑,显然属于人工搭建的码头。亭子四面透风,冠盖宽大,适合堆放瓷器之类大宗货物,并快速进出装卸。
从以上画面诸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应该就是外商眼里浓缩的中国口岸景象。至于是不是特指漳州月港,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试想,远道而来的西方商人把绘有《口岸图》的东方瓷器运回欧洲,给客户们指点画面,讲述其中隐含的中国故事,该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
在今人眼中,克拉克瓷器上的《口岸图》可能谈不上画得如何精美,但它承载着明代晚期向西方介绍中国印象的重任,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意义重大!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