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珠光青瓷技艺——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洪树德
2016/8/27 17:51:57

 
      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再次唤起我们对宋元明时期以闽南刺桐港、月港为代表的东方大港那段辉煌历史的回忆。当时从港口运送出口的大量珍贵物品当中,就有蜚声海外,曾经风靡日本几个世纪至今还让日本人趋之若鹜的同安珠光青瓷。
 
珠光青瓷《双鱼碗》
      如今在日本东京博物馆、根津美术馆等艺术收藏馆里,珍藏陈列着12世纪(南宋时代)同安窑制造的珠光青瓷碗,英国大英博物馆里也有展出同安珠光青瓷残片。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南亚、西亚甚至东非,地中海沿岸也都能见到同安珠光青瓷的踪迹。
 
      然而在珠光青瓷产地老家的同安汀溪,经历几百年历史演变,现在却难觅珠光青瓷身影,只有依稀可见的龙窑旧址残余和河底山边的瓷片残余,让人遥想起当年通红的同安汀溪窑火和龙窑成群的繁荣景象!
      令人欣喜和振奋的是,经过近十几年来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洪树德教授的潜心研究,不断试验,终于成功掌握了珠光青瓷烧制技艺,复活了同安珠光青瓷烧制技艺工艺,使沉寂数百年的珠光青瓷重见天日,洪树德的研究成果,得到陶瓷专家和社会的认可,他研制出的珠光青瓷也屡次在国家陶瓷和工艺品大赛中获奖并被国家陶瓷博物馆收藏。
      洪树德教授为保护传承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了大功,洪氏珠光青瓷也在2010年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洪树德制作珠光青瓷
      1963年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洪树德在福建陶瓷重镇德化瓷厂工作学习十七年,积累了陶瓷生产工艺设计、配釉 至烧制的第一手宝贵经验。上世纪90年代,洪树德考察了同安汀溪窑旧址后受到极大震动,决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结合传统古法对同安汀溪窑珠光青瓷进行恢复性烧制。
      洪教授说:“我是同安人,又是研究陶瓷专业的,同安曾经有这么好的珠光青瓷,如果不把它复原,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他遍访闽南古窑口,特别是汀溪窑址,努力发掘传统烧制技艺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烧制了珠光青瓷碗、盘、碟等器型等。历经数不清多少次试验和失败,洪树德在实践中反复摸索。
 
洪树德与陈嫣探访汀溪古窑址
      洪树德说,按照常理,研究瓷器应是从表面的釉色开始,只要将釉色弄明白,整个瓷器就算研究透了,再做起来就比较方便。可是同安窑青瓷不是这样,烧坏了多少数也数不清,就是没办法做出与捡来的残片一样的成色。
      经过反复揣摩,洪教授觉得应该换个角度再尝试一下,就从胎土着手,用不同成分比例的陶土不断烧制试验,经过上百次的尝试之后,终于在2008年,烧出了满意的珠光青瓷。

 
洪树德《珠光青瓷》
      洪树德认为,福建是陶瓷大省,也是宋元时代陶瓷外销集散地,珠光青瓷是福建省古陶瓷的品牌产品,理当认真研究并发扬大。
      “我做同安青瓷的恢复工作不是从仿古的角度出发,也不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我的目的是挖掘陶瓷的历史文化内涵,把前人优秀的陶瓷文化展现在全人类面前,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
      洪教授表示,很多已经失传或者即将失传的传统技艺需要有人去保护与传承,不能让他们永远地沉寂下去。带着这样的历史责任感,洪教授在自己努力发掘珠光青瓷传统技艺的同时,还悉心培养继承人,除自己的后代,也招收年轻人传授技艺。在洪教授带动下,目前洪树德的女儿女婿洪冰晖、陈亦非、外孙女陈嫣以及传承团队的成员,也都掌握了珠光青瓷传统技艺,并且汲取同安汀溪窑珠光青瓷刻划纹的装饰技法,结合现代陶瓷审美方向,创作出更为多元化的珠光青瓷艺术产品。
 
洪树德《珠光青瓷-文房系列》
      2013年12月,珠光青瓷传承人洪树德、洪冰晖和陈亦非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