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仿耀州瓷的发展及作伪手法
2016/11/1 17:17:37

      随着大量耀瓷的出土以及多本专著报告的问世,为后仿耀瓷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条件。目前,社会上摹古仿制之风日盛,出现了人们对真品和后仿品真伪难辨的现象。对后仿耀瓷的鉴定,主要依靠的是对真品的认识和鉴定的能力。
 
五代末 青釉雕花双凤流执壶 高20.5厘米 巴黎集美博物馆藏
      对后仿耀瓷的鉴定方法,现代科技测试手段只能在必要时采用,而一般情况下则离不开传统鉴定手段,亦必须从器物的胎、釉、造型、装饰几要素方面去观察、分析和辨别:
      一、器胎
   耀州窑黄堡窑场从创烧的唐代开始,经五代、宋、金、元,至明代终烧。八百多年间所用的瓷胎原料均取自当地一种含铁量较多的坩泥土,在氧化气氛中呈现出不同色调的黄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出不同色调的灰色。又因各时代对瓷土原料的粉碎加工、淘洗、沉淀、陈腐、练制等制泥工艺各不同,从而又明显地具有多种多样的时代特征。
 
20世纪70年代李国祯与助手进行恢复耀州窑青瓷试验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仿品,泥料几乎全用现代化的球磨机加工粉碎,原料中往往还要配加长石、石英之类,采用此种泥料烧出的仿品,器胎呈现出白而细的特点,与该窑各时代的古瓷胎都不相同。只要将此种后仿器翻过来看足底部位的露胎,就可辨出真伪。为掩饰这种细白胎的特征,此一时期还有一种在足底涂汁的仿品,烧成后经氧化足底由白色变成火石红色。但其挖足方法不同于古代,而足底的氧化红色具有明显的人为涂抹痕迹。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的仿品,多采用铜川和富平一带的当地瓷土料,再搀和一些现代瓷厂用球磨机加工的细土废料。往往将两种瓷土泥料浸泡后混合使用。这种混合泥料既能增加原料中的氧化铁含量,改变上述细白胎的弱点,又利用了废料可降低成本。一家使用,众家仿效,是此一时期后仿耀瓷使用最多的泥料。由混合泥料烧造出的仿品,器胎的直观效果比此前的仿品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其胎土的颗粒有大有小很不均匀,与古瓷的区别亦很明显。
      陈炉现代燃气窑与复仿制品 
      九十年代中期后,也发现有些高仿耀瓷使用当地瓷土做原料进行仿制,但由于泥料的制备工艺没有古代精细,可塑性比较差,从而影响了仿品的制作而不相同。后仿耀瓷中造型特别精美者往往是采用模型注浆法生产的。这种注浆成型的生产工艺,在古代的耀州窑中从未采用过,观其成品不仅器胎与真品完全不同,而且往往因修坯不精,注浆成型时合模的缝痕尚有显露,也是鉴定时应该注意观察的注浆仿品特征。
  近两年来又在仿品中出现了素烧的模具和印花范。这些仿品,往往依真品模具或范具翻制而成,素烧后与真品十分相似,区别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对比胎土的质地和工艺特征,是鉴定时需要认真对待之物。
  二、瓷釉
      瓷釉是胎体表面的装饰物,具有机械强度和光泽度、温润感等艺术美感。由于釉料的配方、加工、施釉方法、烧成工艺的诸多区别,使不同时代和不同窑口的瓷釉都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成为瓷器鉴定中的重要依据。鉴定的方法是使用放大镜,细致地观察瓷釉的厚薄、色调、光泽度、温润感、透感、致密度,以及釉内气泡的大小和分布状况。
      目前所仿的青瓷釉类,只见有宋代的橄榄色青釉和金代的月白釉。与所仿的真品瓷釉相比,仿品往往存在釉面厚薄不均匀的现象,口沿下常有积釉现象,口沿部位有流釉、缩釉和泛黄现象。还常常发现补釉情况。再全面观察各厂家和诸高手后仿宋代青釉瓷的瓷釉色调,就会发现有着青色色调不一的现象:有的青中闪黄与宋代耀瓷很接近,但也有的青中偏灰颜色发乌,或青中偏绿颜色显翠显嫩,或青中偏黄偏灰黄,与真品有着明显的区别。与宋代耀瓷真品很接近的青中闪黄釉仿品,其光泽度、晶莹温润性及玻璃质感,又有别于真品。若将此种仿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