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剩一家人传承的齐村“砂陶制作技艺”
2017/2/5 11:52:34

     
枣庄齐村砂陶被列为省级非遗
      11月3日,齐村“砂陶制作技艺”获得省级传统技艺非遗名录。齐村砂陶是炻陶的一种,至今已有7300多年的历史,村边曾有窑炉70多座,然而现在只有78岁的项守富和他76岁的妻子李金荣以及儿子项云生三个人在传承着这门技艺。 
80岁的李金荣向大众网记者介绍,从8岁起做陶,至今没舍得放下 
82岁的项守富大爷至今还在做砂陶
    为找原料,老两口翻山越岭
   枣庄市齐村镇项守富老人的家中,院子里有三座大小不一的窑,旁边堆着一些制作原料。据项云生介绍这三座窑分别被称为龙窑、盆窑、芯灯窑,现在常用的只有芯灯窑。龙窑北侧挂着一条用陶器拼凑成的龙,这是炻陶龙,头部是一个完整的坛子,龙的角、眼睛与龙的背鳍和尾部以及龙爪采用各种酒瓶组合而成,龙须全部由酒盅串连,腿部用碗笼及花盆组成,关节处是一个砂壶,胡须、舌头分别用坛子和花瓶等组成。这条碗龙曲长18米,龙体用陶近1000件组成,重1吨,设计制作用时90天,被誉为“中华第一炻陶龙”。
  在院子北侧的两间屋子里,堆满了陶瓷作品。“这两间屋子里堆积的全是我的宝贝,每次出窑的时候我就留一个,时间长了就攒了这么多了,看到它们就特别的开心。”项守富把这些年存留的作品都摆在这里,留作纪念。
  由于制作砂陶的原料主要是粘土,有的分布在山上,有的在田间地头。为了寻找到好的原料,两位老人跑遍了附近的大小山头。2002年的一个雨天,老两口为了找制作砂陶的好原料,开着一辆小三轮车爬到了附近的一座山,忽然刮起了大风,加上山上坑比较多,车子被刮倒了,两位老人摔在了地上,而在老人扶起车子之后下山的途中又摔倒了。“只有找到好的原料才能烧出好的作品,苦点累点没关系。”项守富笑着说。
   一家人“复活”沉寂百年的陨坑釉
  据项云生介绍,砂陶主要是指砂缸、砂壶、砂盆以及一些小手工艺品,包括平常见到的传统手工捏的小狗、小猫、小鸡。美术专业出身的项云生经常对砂陶的品种进行创新,将生活中见到的一些物品作为作品形状的源泉。在看电视剧《西游记》的时候,项云生看到剧中唐僧喝水用的碗挺好看,就仿照着设计出了陶瓷碗。他设计的陶笛除了有蝉的形状外,还有十二生肖的形状,每种作品都刻得惟妙惟肖。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时谈到台儿庄战役时,他就突然想到可以把砂陶刻成手雷的、飞机的形状,以纪念这场战役。
  在研制的过程中,项云生和两位老人不断对作品进行创新,一些作品已经超出了砂陶的范围。最让他们一家人骄傲的是,今年8月24日,经过一年多地反复试验,他们一家人烧出了已经沉寂了100多年的陨坑釉。项守富老人介绍,陨坑釉是鲁南齐村炻陶(夹砂陶)釉面的一种,因釉面烧制后的效果酷似星球陨石坑而得名,在陶瓷工艺中堪称一绝。而因陨坑釉的制作和多次不同温度的烧制工艺复杂、难掌握、成功率极低,加之在古代一门绝技不轻易外传,所以知道陨坑釉烧制工艺的人寥寥无几。就是在当年,陨坑釉的陶瓷制品也非常稀少珍贵,项守富老人在童年时也仅见过一次,然而就是那一次,釉面浑厚和自然的陨石坑肌理效果给他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老人说,陨坑釉最珍贵的地方是每件作品都是神斧天工,自然天成,独一无二。
  “为了研制出陨坑釉,不让这门绝技失传,我上网查了很多的资料,也请教过一些专家,并和父亲母亲一起讨论。”项云生说,为了能将陨坑釉研制出来,他们一家三口经常通宵工作。目前他们一家人设计的炻陶大印章已经申请了17项国家炻陶专利,并且烧出了70多个陨坑釉。 
    曾经“家家窑火、户户制陶”
  据项守富老人介绍,齐村砂陶始源于北辛文化时期,延续唐朝,盛于元代,至今7300多年的历史。齐村陶业在元代大兴,村边窑炉达70座之多,古窑址坐落于村落的周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