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人才。
 
清光绪 醴陵窑釉下五彩开光釉上双虎双獾撇口瓶
      清末醴陵瓷业公司初创之时,就邀请湖南地区热爱工艺的书画名流参与, 最著名的有张晓耕、彭筱琴等人。
      张晓耕是江西萍乡人, 又名张逢举, 生卒不详。张是当时颇具声望的金石书画家, 花鸟、人物、山水均具极深造诣。在瓷艺上, 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的全能画手, 同时对刻瓷、指画也有相当功力。
 
清宣统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瓶
      彭筱琴在当时和张晓耕齐名。彭是湖南浏阳人, 善书画, 山水花鸟俱精, 是瓷画多面手。彭的技艺稍逊于张晓耕, 但他在醴陵时间很长, 以后的名画师大多出于彭的门下, 故影响很大。
      张晓耕和彭筱琴是醴陵釉下彩的第一代画师, 第二代画师是由当时瓷业学堂速成班培养的几批学员, 其中有傅道惠、游先理、吴寿棋等人。
 
民国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帽筒 (一对)
      游先理瓷业学堂毕业, 长期从事醴陵瓷业, 年曾任醴陵瓷业民利公司经理, 他与沈明扬等人是几次赛会的亲身经历者。
      吴寿棋年春考入瓷业学堂艺徒班学习瓷画, 同年冬毕业。后在湖南瓷业公司从事釉下彩的研制绘画七年。年后又在长沙、南京等地长期从事瓷绘。吴寿棋在五十年代恢复酸下五彩技术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清 釉下五彩百鹤图尊
      四、近代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成就
      釉下五彩松鹤纹瓶〔清宣统三年。至光绪末, 醴陵独创的釉下五彩已成功地用于瓷画作品。色彩缤纷、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别具一格, 引起中外人士的注目。清宣统二年南洋《劝业日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前年春游湘中, 见该省所出之釉下花釉青, 不仅青、红两种, 且千门万类, 各尽其长, 不禁叫绝⋯ ⋯。其色泽之鲜明, 绘画之精致, 更较前进步, 且有新发明。紫色、黑色两种及釉下刷花, 犹觉枝枝叶叶, 秀色可餐, 把玩之余, 令人不思释手” 。
 
清 釉下五彩人物瓶
      自此, 醴陵釉下彩艺术瓷名驰中外。自1909至1915年, 多次参加国内外赛会, 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金牌奖。
      据传, 熊希龄曾亲自携瓷人京, 贡呈慈禧太后。慈禧欣赏时, 几次顾看原先陈列四周的景德镇瓷,似还是江西瓷好的意思。熊氏在傍已知慈禧的想法, 马上从容进言“江西瓷已有千百年之历史, 醴陵瓷仅数年之功耳。” 慈禧不禁莞而一笑, 卒重赏之。
 
釉下五彩花鸟镂空套瓶
      醴陵釉下彩发展也几经周折。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毁于兵火,后虽稍恢复, 但已属惨淡经营。1930年前后, 湖南瓷业公司及湖南模范窑工场及一些商办窑厂相继倒闭, 釉下五彩基本停止了生产, 距其出现仅二十多年。
      近代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时间不长, 烧制的艺术瓷估计不足千件, 流传至今已凤毛麟角, 醴陵的湖南陶瓷研究所仅收藏十余件,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私人藏家也有少量保存, 诞生至今不足百年但已非常珍贵。 
1958年 釉下五彩蝴蝶兰胜利杯(特供瓷)
      五十年代时, 在老艺人吴寿棋主持下恢复了釉下五彩工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无论釉彩工艺和绘画技巧都远超清末民初。醴陵的釉下五彩技术推广到景德镇、潮州等地, 对当代瓷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