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殷墟白陶的初步研究
2018/8/9 12:14:05

  本文拟以殷墟发掘出土的白陶标本为基础资料,利用近年来考古资源调查掌握的太行山东麓数处高岭土产地为线索,运用陶器岩相学显微结构分析和复原实验考古等手段,将殷墟白陶与太行山东麓所产高岭土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探讨殷墟白陶的材料来源、制作技术及烧制工艺等问题。
  一、殷墟白陶的涵义
  白陶是我国史前制陶工艺的杰出代表,它的工艺成就可以与仰韶时期的彩陶和龙山时期的蛋壳黑陶相媲美。白陶虽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应具备以下几点要素:材质非普通粘土,主要成份为高岭土;烧成温度介于普通粘土陶器与硬陶、原始瓷之间;硬度和吸水率较硬陶和原始瓷低;外表不施釉;胎体呈现白色。
  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了白陶,其用途从开始即非实用器,而是作为奉祀神灵的祭器出现的。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夏代时期,鬶、盉、斝等白陶器就更具有祭祀礼器的性质了。商代后期是我国白陶器的高度发展时期。作为商代后期都城的殷墟,更是商代白陶的集中出土地。殷墟白陶最要紧的用途就是作敬鬼神的祭器,其盛行于殷墟一期前后,这一时期青铜礼器种类和数量较少,作为炊器的鼎、甗相对较多,而食器、酒器及盛贮器相对较少,豆、簋、盂、瓿、罍、卣、尊、斝、盘、瓮等白陶器的出现应是作为对应青铜礼器不足的补充,殷墟二期以后,随着青铜器种类和数量的急剧增多,白陶器明显减少,中型墓内已罕见白陶,花纹趋向简朴。但这并不是说白陶已走向衰退,而是代表另一种新风气的开始。
  殷墟白陶不仅很好继承了前人高超的制陶技术,而且在器型和纹饰上还充分借鉴同时期的青铜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极大提高了其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使其品质和工艺均达到了历代白陶的最好水平。无论是刻纹白陶,还是磨光白陶,均代表了白陶制作的最高技术水平。殷墟白陶高度发展的内在原因应与殷人崇尚白色的观念有关。《史记·殷本纪》:“汤乃改正朔,易服色,尚白。”,“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礼记·檀弓上》:“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尚书大传·甘誓》:“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从诸多文献中可以看出,殷人无论祭祀,或是战争,或是日常生活,都崇尚白色,故白陶器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殷人崇尚白色的实物载体而倍受推崇,成为首要的祭器,甚至比铜器更具高贵地位。
  二、殷墟白陶的出土概况
  殷墟白陶绝大多数出自王陵区大墓和宫殿宗庙区较大型墓及遗址内。1928-1937年,史语所在上述区域采集白陶663片(全形者不计);就白陶的表面看,可分二种:一为质料较粗,厚度较大,硬度较低,或为光面,或具绳纹,或划纹;又一类为质料较细,厚度较小,硬度较高,面或磨光或带绳纹或具复杂之雕刻纹饰。另有完整或可复原白陶器10余件。1950年发掘的武官大墓内共出土白陶残片数十片,其中有卣、罍、尊、盘等残器10件。1978年侯家庄北M1出土白陶残片820片,其中可辨器形有簋、豆、斝、瓿、瓮、大口尊、罍等。该墓在30年代被盗,据说当时曾出土白陶片五、六筐,故当地农民称之为“白陶坑”。1984年在武官村北发掘一座传出司母戊大鼎的甲字形大墓M260,出土白陶残片90余片,器形有簋、尊等,其中1件簋口腹可复原。20世纪70年代在小屯村北采集到1件白陶罍,口、肩部残。2000年洹北商城宫殿区F1、F2东北角发现1片云雷纹白陶片。另外,国内民间也有少量白陶片,如安阳奥缶斋藏有白陶片7块;还有一定数量的白陶已流失国外,日本学者梅原末治的著书中收集了不少殷墟白陶,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白陶罍。
  三、殷墟白陶的研究现状
  殷墟虽然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器,可是相对于铜器、玉器等其他遗物而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