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之匠心独运:李明陶瓷艺术的独特风貌
2018/11/13 12:02:48

   
 
    李明·迎福罗汉
    艺术永远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同样的媒介,在不同的艺术家手中可能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赋予每一件作品不同的艺术个性。书法上所谓“颜筋柳骨”,绘画上所谓“马一角、夏半边”无不证明此点。对于陶瓷艺术来说尤为如此,同样的瓷土、同样的釉料、同样的烧造工序,如何使得自己手中的作品具有如同个人名片般的可辨识性,展现出艺术家的独特风貌,是每一位陶瓷艺术家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当下,放眼钧瓷界乃至整个陶瓷艺术领域,李明的作品总是能够轻易被大家一眼识出,这充分说明李明已经卓然成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其陶瓷艺术已经可以作为一个特征鲜明的个案,供我们充分研究、剖析、解读。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艺术创作主体,这种分析,首先应该结合艺术家独特的思想文化资源构成,从艺术家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人生阅历对其个人心智的塑造作用开始。
    1.“学院派”的造型功底与名师大家的引领提点。
      细细观摩李明的陶瓷艺术作品,首先打动我们的应该是其对于细节的准确把握与塑造。陶瓷艺术创作本质上要以雕塑的造型原则为根基,而作为雕塑就要考虑到重心的稳定性等问题。
      因此,就其作品的整体造型而言,李明的陶瓷艺术作品都会存在下端部分夸张变形的处理方式。但是,在作品的上端,特别是诸如人物的眼睛、胡须、鼻子、手足这些局部细节方面,李明对其的刻画却显现着惊人的写实功底。比如李明著名的代表性作品“达摩尊”系列,达摩的面部造型和手部造型皆极重视细节的刻画。这些呈现着不同神情、动作的达摩祖师皆粗眉、隆鼻、虬髯,手臂肌肉壮实,关节明显。其胡人的面貌特征很典型,也符合史籍中对于这位禅宗始祖的描绘记载。这组作品对于人物眉、眼、鼻、手的塑造都是相当写实的,甚至作为人物配饰的带有明显天竺风格的耳环和念珠,李明也将其呈现得惟妙惟肖。
      又如著名的“钟馗八件”,虽人物面部已相当夸张,但对于人物眼睛和嘴巴的塑造仍然能够准确传达出其神情乃至脾性,这仍需深厚的造型功底。
      李明能有如此造型功力,是与其良好的家学基础和系统的“学院派”教育经历是分不开的。李明的父亲李智先生是位相当有成就的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尤其擅画以达摩为代表的少林禅画,曾担任过郑州画院院长,系嵩山少林寺首席禅画大师。童年的李明在父亲的艺术熏染下,很早就对笔墨、色彩、造型积累了浓厚的兴趣和心得。少年之时,李明又经父亲督导和后来的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曹新林先生的耳提面命,打下了扎实的素描造型基础。
      正因为基础佳、底子厚,李明于1978年以河南省“素描状元”的身份一举考入中国陶瓷艺术界最高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一代精英群体“老三届”中的一员。众所周知,以高校、美院为代表的“学院派”历来重视造型基本功,入学之初开设有素描、色彩、速写这些基础课程,更开设有透视学、解剖学、材料学等立足现代科学的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的基础造型把握能力进行了深层次的提升。各大美术学院还特别重视写生,尤其是人物写生,因为人物是最精细微妙、最能锻炼造型表现能力的写生对象。正是在这样系统、严格、科学的专业训练中,李明打下了无比深厚的基本功,这也就能理解日后李明面对陶瓷塑造中最难的人物造型却能轻松写意应对的原因所在了。
      李明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积累的不仅是厚度,还有高度。他在美术系雕塑专业学习时,执教他的诸师长之中,正好有中国陶瓷艺术界的泰斗周国桢教授和著名雕塑家、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尹一鹏教授。尹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