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尼西黑陶”的烧制技艺
2019/6/10 14:47:41

      如果说“黑如漆、薄如纸”的细泥黑陶,是在诉说着黄河流域悠远浓厚的汉文化内涵,那么尼西黑陶则将“物”的质素与拙朴,掩映在了上千年的尼西藏文化之中。
 
尼西黑陶
      尼西,在藏语中意為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一个藏族乡村,也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在这里一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民间的制陶工艺已世代相传近千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尼西黑陶”烧制技艺,也以其卓然质朴之风在中国黑陶艺术中独具一格。

      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德钦永芝、纳古、石底,香格里拉县尼西等地发掘300余座石棺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黑陶随葬品。其中出土器物的典型器大鉴耳陶罐,与尼西汤堆村现今烧制的黑陶罐无论是从制作工艺、器型、质地等都具有众多的相似处,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迪庆的先民们就已经熟练掌握了黑陶制作烧造的技艺。
 
形态各异的尼西黑陶
      也许正因其“返璞归真”的气质可以逾越时间的脊梁,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尼西黑陶依旧在臧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日用黑陶
      尼西乡汤堆村是藏族黑陶的发源地,这里的手工艺人一直传承着传统的藏式制陶技艺。从香格里拉县城乘车沿盘山公路前行十几分钟,便可抵达风景如画的汤堆村。金灿灿的向日葵在农田中绽放,星星点点的农舍点缀其间,四周群山环绕,雾气弥漫。堪称制陶大师级的老工匠孙诺七林的家兼制陶作坊,便安在此地。
 
汤堆村
 
孙诺七从11岁开始学习制陶,至今已55年
      走进孙诺七林的家门,迎面就可见到木地板上放置了成排的陶器泥胚。年逾花甲的孙诺七林和儿子席地而坐,正在面前一方长木板上敲打泥片。阳光从狭小的窗口照进来,孙老师每日就着这方光线,拍打拿捏手中的泥土,制作出一件件造型朴拙的陶器。备料、塑形、雕花、阴干、烧制……春夏秋冬,日日如此,至今已经整整55年。
      对于制陶来说,用土决不能马虎,每年2、3月份,汤堆村的制陶工匠们便会去2公里外的土陶山上取土,将这里特有的红土与白土进行混合,再将其敲碎并反复筛选,至粉末状细土,便装袋保存,供全年使用。
 
制陶工具
      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艺千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制陶工匠们从不使用现代技术,仅仅是一套自制的木头工具、一方木案,和几片木板底座,就是他们所有的生产工具。黑陶制品都是用粘土一片片粘成,就算是圆形器皿,也不借助电动转轮,全凭匠人的手、眼与经验。孙诺七林的制陶手艺是跟爷爷学的,他的家族有至少七代制陶史。如今,孙诺七林的大儿子、二儿子,一个女婿,还有一个孙子,都在从事制陶手艺。
      尼西黑陶制作流程
 
  1.捏坯前,要把泥土掺适量沙子,和水成团,分成小块后,用头部扁平的工具拍打成泥片
 
2.拍打和修饰泥坯的木制工具全部由工匠自己制作
 
      3.孙诺七林准备做酥油壶。把泥片敲打成长条,准备围成壶身
      拍打和修饰泥坯均采用木制工具,这样在拍打壶身塑形时,其力度才刚好可以使泥土变成想要的形状,同时又不会开裂。在整个制陶过程中涉及到木拍、木刮、木垫、木榔头等木制工具,这些工具全部都由工匠自己制作,材质一般选用树瘤等树干上的坚硬部分。
      由于工具相对简单,黑陶制作工序又较为繁多,所以对工匠的技艺要求就十分高。首先需要用木拍把陶泥拍打成条状,用手捏制成器具的大体轮廓,再磨光、装饰,阴干后进行烧陶。至于土陶的颜色,孙诺七林说是用松柴烧,盖上锯木灰就成了黑色,不盖则是红色的。
 
4.用木制工具拍打壶身塑型,力度刚好可以使泥土变成想要的形状,同时不会开裂
 
5.进过一番拍打,壶身已经初具雏形,再捏出尖尖的口
 
6.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