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会请出“三相公”神像,立于庙前,在太阳下晒上一个时辰,然后,会同附近分属三个乡的梅坞、陶岙、昆仑、大山、大善、小坞、上浦、庙基湾八堡村民,抬着三尊神像游堡,俗称“迎菩萨”,以祈求天降甘露。都是有求必应,很是灵验。并且降雨范围均为这八堡之地,引得其他村落羡慕不已。据传清代末年,久旱未雨,连善溪都朝天开裂,眼看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一次求雨不成,无奈之下再次祈求,最后,天降黑雨,说是朱大朱二相公上天求玉帝降雨未被应允,朱三相公情急之下掀翻了玉帝的砚墨之水而致。朱氏三相公造福百姓、乐善好施成为善溪及邻村百姓心中的榜样。
    在村中两颗古樟树西侧是古时闾氏家族的聚集之地,古称“闾家”;传闾氏祖先原为将军,武功高强,本姓黎,后隐姓埋名改为闾,居善溪是隐居或另有原因不得而知;闾氏祖先与人为善远近闻名,清代芜野先生记录的善溪十咏《前井灵波》中写道:“闾首悬壶最有名,瓮头担汲浪花清;几令河润及三族,为叶爻占庆大成。”另外,禁山窑址出土的刻有“闾家女子”四字的残瓷,也是闾家在善溪存在的佐证之一。闾门世代习武,代代相传,也不知相传了几代,说是闾氏有位先祖,武艺极高,自认天下无双,在参加始宁(今三界,尚有闾氏村落存在)闾族与其他族人争斗中,被人算计,用捕鱼扎网困住,身负重伤不治,临终前留下遗言:“至吾一代,无愧先祖重托,凡吾后代,以文为旨,以善为宗,万勿习武。”之遗训;从那时候起,闾门子孙禁止习武,至康熙年间,闾门无子,以达郭王氏外甥承继家业,故王氏继承闾家已有300多年历史了。
      笔者困惑,从晋唐时期开始,闾氏千载守候善溪,据传,闾氏子孙均不与近地村落通婚,难不成有什么秘而不宣的历史使命?善溪山脉蜿蜒之中且显平顺,自古被看成风水宝地,今群谷之中有座“阳山”,古称“梁山”,山丘土石碎裂,上无古树生长,与傍边山脉格格不入;脚下有“阳山禅寺”遗迹(具体寺名无考),附近有“杨老山”一座,族谱记载为“养老山”,旧时为闾氏家产。难道梁山是晋唐时代某位诸侯王族(或称梁王)的陵墓?闾氏奉命守陵于此,并以养老山作为闾氏生产生活之源?不过,这只是本人推测臆想罢了。
      由于历代战乱和时代变迁,家族迁移等原因,古有姓氏包括朱、蔡、丁、闾、赵等均已消失。现居住村民黄氏和虞氏为大家族,以村中间南北向溪沟为分界线,东为黄家,西为虞家。分别建有清代虞家祠堂和黄家祠堂。
      黄氏家族为南宋礼部尚书黄度后代,移徙善溪已有800年历史,理学家朱熹是古代堪舆学奠基人,据黄氏族谱记载,朱子当时为黄度门客。黄度(1138-1213),字文叔,号遂初。南宋绍兴新昌人。自幼好学,才思颖敏,文似曾巩。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任嘉兴知县、监察御史、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礼部尚书等职。为官敢于直谏。黄度晚年,朱子为度公选择墓址,从新昌出发探遍千山,终于在离度公家乡百里之外的善溪西凤凰山寻得一风水宝地,朱子对善溪山水赞叹不已,环顾四周,告诉随行的黄度堂侄黄举一行,“向东一里,善溪福居也”,故举公在扶度公灵柩葬西凤凰山后,即举家迁至善溪,并派族人在黄度墓边的小坞村落户守墓。至今西凤凰山的尚书墓尚存。
      虞氏家族为舜帝后裔,祠堂正中额匾上写着“帝胄公裔”四字。虞氏在明成化年间从上虞古邑城迁善溪落户,至今已有近550年历史,;善溪是古代制陶烧瓷的发祥地,虞氏族人始终认为,其先祖舜帝“生于虹漾,耕于历山,陶于河滨”,虹漾、历山均在上虞上浦,历山位于上浦镇西南,传舜帝带领民众驯服野兽,开垦种植,驱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