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精神留人间——苏葆桢先生写意花鸟画艺术探略
2019/10/30 11:08:48


 
      苏葆桢先生写意花鸟画,继承了任伯年先生、张书旂先生为代表的近现代花鸟画之菁华,在20世纪后期继续宏扬其精神和技法并取得了卓著的成就。苏葆桢先生历经三十余年实践、融中西绘画技艺于一炉而创造出的葡萄画,更为花鸟画坛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他笔下的一花一木、一石一鸟无不出自生活,更兼徐悲鸿大师教益:“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续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1),尤其师承了张书旂先生粉彩花鸟画法并加以发扬。苏葆桢先生在他长达半过多世纪的绘画生涯中,留存下了多姿多彩的作品,其卓著的成就,为新中国花鸟画的发展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苏葆桢先生花鸟画艺术进行分析,抛砖引玉,作行家里手的标的。
  苏葆桢作品《百花齐放硕果丰收》
      一、艺术承传关系的考察
  苏葆桢字子幹,祖籍江苏宿迁,生于1916年5月7日,卒于1990年6月19日。1938年随江苏省立联合中学躲避战火迁入重庆,次年暑期考入国民政府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专业,师从徐悲鸿先生、张书旂先生、黄君璧先生、傅抱石先生、陈之佛先生、吕斯百先生、吴作人先生等,画技日渐精进,作品参加全国美术展览获青年一等奖,深得徐悲鸿先生、张书旂先生奖掖。1944年毕业后,吕凤子先生竭力延揽,进入江津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教职,后自己创办健生艺专。此间展转于重庆、成都、泸州、江津等地举办个人画展,画名鹊起。因与重庆壁山士绅杨家女儿鸿瑚女士结亲,故一直留在重庆。解放后1956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教育部在全国招聘人才,遂进入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
  苏葆桢先生之父苏老泉公是前清秀才,喜好书画,家中收藏有一些碑帖字画,闲时拿来欣赏。苏葆桢先生六岁时经父亲启蒙,初试画笔,在绘画方面表现有很高的天赋。据苏葆桢先生自己回忆:父亲教他练字习字,临摹碑帖,并省吃减用积钱到上海书店去邮购画帖,左邻右舍亲友家有古画,无论是花鸟、山水、人物,都想办法借来临摹。画纸和画笔也不讲究,硬纸、毛边纸、生宣和熟宣纸都画,这倒锻炼了他对各种纸的性能的适应。苏家有薄田数亩,常年种上果蔬、花木,喂养鸡、鸭、鹅等,每到收获季节,苏葆桢先生也和家人一起去帮忙,这令他从小就对花木、禽鸟的形象结构和羽翎颜色十分熟悉。
  江苏宿迁离历史名城徐州很近,尊崇文人画士的风气颇盛,是个文物风土清嘉之地。苏葆桢先生升到中学,美术教师余定栋先生对他影响和帮助很大。余先生是上海老画家张律光先生的弟子,对萧谦中、胡佩衡的山水和张书旂的花鸟画都颇为熟悉,他给苏葆桢先生提供了很多绘画资料并悉心指导。在一次学校举行的绘画展览上,苏先生获得一等奖,奖品就是一本《书旂画集》,这对苏先生是很大的鼓励。加之苏先生本人勤奋好学,到中学毕业,他的绘画已体现出追摹张书旂画风的特征。
  事有凑巧,苏葆桢先生进入中央大学艺术系所听的第一堂课竟然是张书旂先生所授,从此以后,张书旂先生和苏葆桢先生的师生之谊保持多年。1941年,张书旂先生应美国政府之邀请到新大陆参加总统就职典礼及讲学,一呆就是六年,其间还有书信往来。1947年春,张书旂先生从美国回到南京,苏先生专赴南京参加欢迎会,当时40 多位中大艺术系的学生欢聚一堂。临别时张先生还赠苏先生“百鸽图”画片及一张他在波士顿博物馆画展时的大照片,苏先生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师,这一别就再没能见面。张书旂先生为浙江浦江人氏,张家以诗、礼、书、画传家。明代大文豪宋濂形容浦江“仙笔为屏,大江为带”,是“天地绝秀之区”,是才人辈出之地。张书旂先生青年时废寝忘食地习画,是吕凤子先生所办上海美术学校的得意门生,他在近现代花鸟画坛具有重要地位。徐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