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就有露出马脚的地方。但是,即便有漏洞,也很少有人看得出来,复制品的仿真度达到80%以上就真假难分了!
      吴树:您作为一名专家兼高仿者双重身份的人,对现在中国陶瓷鉴定这一块怎么看?
      黄云鹏:真正的专家很有限,现在真正眼力好的人更多是在民间、在产地、在古玩城做生意。有些顶级专家之所以不愿给人看东西,就是因为一百件东西他看对了九十九件没人说,看错了一件就会被人拿出来放大做文章,所以干脆不敢看了,免得毁了一世英名!
      吴树:假如像您刚才说的那样,一般复制品的仿真度最多只能达到95%,为什么我们的专家就找不到那另外5%外露的“马脚”呢?
      黄云鹏:专家走眼的原因主要是长期脱离考古、脱离市场,也不了解现代仿品,看到的多半是自己博物馆那一部分有限的藏品,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吴树(笑):您平常是怎样去“捉马脚”的?能教我几招吗?
      黄云鹏:哈哈,您学这干嘛?鉴定古陶瓷的根本办法是痕迹学,要注意两种痕迹:一是工艺痕迹、二是审美痕迹。工艺痕迹就是怎么拉坯、怎么配料、怎么成型、怎么上釉、怎么装烧的……各个时代都有当时使用者对陶瓷制品的特殊要求,包括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肯定要留下各自特有的痕迹。就以明清两代官窑为例,成化、康熙、雍正、乾隆各代君主都有自己的嗜好。如:成化皇帝由于盼子而偏爱百子图、康熙对戎马生涯的眷顾、乾隆的风流倜傥、嘉靖对道教的崇拜、同治的后宫情结,等等,这些都是鉴定家所必须熟知的内容。按照他们的旨意烧制出来的瓷器,肯定都留下满足那些特殊爱好所留下的文化痕迹。审美也一样,各朝各代使用者的要求、制作者的审美倾向……
      吴树:这些理论很多专家都知道呀?
      黄云鹏:知道只停留在理论上。我们很多专家忽视了主要方面,尽是在外部特征上吹毛求疵。许多老专家既不去调查窑址,又不进入市场,更不谈深入窑厂。他们只能看看最一般的东西,对工艺特征不求甚解,遇上高仿的就糊涂了。比方说同一个朝代,早期和晚期的青花用料就不一样,有的研究了早期配方就忽略了晚期配方,有些则相反,所以就老出错。原因是这些专家捧着铁饭碗,往往只围绕各自单位的馆藏品研究,远远落后于时代!
      吴树:照理说,那些国家级的专家得天独厚,有那么多史料和参照物……
      黄云鹏:搞艺术品鉴定同样要有悟性,这种悟性对于区分真假之间的蛛丝马迹尤为重要。
      吴树:没有悟性,单靠经验主义搞鉴定?他们不也有自己的鉴定原则吗?比方说“五看”,看底、纹饰、胎、器型、釉什么的?
      黄云鹏:不对,他们还不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应当是在大量接触真真假假的东西后形成的一种鉴定方法,而更多的专家仅仅依靠本本主义,读书看图,脱离市场、脱离现实,机械地按照书上的理论做鉴定,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一般做高仿品的人,也读得懂书、看得懂图,而且钻研的程度比专家还厉害。你有“五看”,他就按照你要看的内容一模一样给你做出来,完全符合书里面所讲的特点。你不就傻眼了?
      吴树:看起来依靠“眼学”鉴定的确很难做到保真。那您对现阶段中国古陶瓷的科技测试水平怎么看?
      黄云鹏:现在我们国家一些搞古陶瓷科测的单位,包括国家博物馆,都没有足够的数据库支撑,而且各自为战,上海硅酸盐是一套、国家博物馆是一套、社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一套。这些单位我都去测过东西,各搞各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数据不一样。
 
作者参观“黄窑”
      吴树:曾经有一位研究员对我说,拥有几块标准瓷片和拥有几十、几百块瓷片没什么区别……
      黄云鹏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