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月,边区政府建设厅决定在彭城建立瓷厂,委派副厅长著名陶瓷专家刘雨辰等来彭城窑进行调查研究。经考察后,在彭城岳家窑组建了边区政府工业制造所(后称细瓷研究所)。刘雨辰非常重视和发现人才,介绍吴兴让参加了研究所工作。
      这是吴兴让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童年的困苦和在窑上做工的艰辛,使他饱尝日寇的欺凌和窑主资本家剥削压迫之苦,磨砺了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新的时代和新的环境,使他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在刘雨辰言传身教带领下,他不断提高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腔热情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陶瓷最早的科研技术改造中。由于他精通业务技术,管理能力突出,1949年被任命为彭城细瓷研究所经理。后历任鼎新瓷厂、第一瓷厂、陶瓷公司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干部。
 
      吴兴让是邯郸陶瓷工业日用细瓷研究和开发生产的创始人之一,为日用细瓷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千百年来,磁州窑作为民窑,以生产民间使用的碗、盘、盆、罐、瓶、缸为主。产品粗糙、品种单一、价格低廉,已不适应市场形势和群众需求。让粗瓷变为细瓷,这是多少代人的梦想。吴兴让不畏艰难,决心攻克这道难关。他与华北瓷业公司调来的叶麟祥工程师一起,首先从瓷土原料抓起,走遍峰峰山野田间,勘探陶土矿藏。经多次试验,终于搞出适合磁州窑生产的细瓷配方。
 
      1952年,试制成功“筒子壶”“罗宋汤碗”等第一代细瓷日用产品,实现了粗瓷变细瓷的梦想,这个过程充分显示了吴兴让作为陶瓷巨匠的实力。后经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不断对各道工序进行技术革新,使整个彭城瓷区的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了细瓷化,质量达到了出口标准。1961年邯郸陶瓷产品开始出口创汇,当年细瓷产量就达到97万多件,其中出口50万件。此后几十年内成为全国陶瓷出口最多的主要产区之一。
      由于吴兴让为日用细瓷生产所做出的突出贡献,1956年他就获得工程师职称,受到广大陶瓷干部的赞誉,被《邯郸陶瓷志》誉为“邯郸陶瓷工业日用细瓷的创始人之一”及传承弘扬“磁州窑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吴兴让在开发细瓷生产的同时,也开始发掘、恢复、继承、发展宋代磁州窑艺术陶瓷的试制工作。
      宋金元时期是磁州窑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它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点,装饰题材非常广泛,利用画、划、刻、剔等独特技法,使磁州窑器物的胎质、功能与美感协调一致,形成了豪放质朴、典雅洁丽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座丰碑。由于年久失传,这一装饰技法濒临绝迹。
      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十分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叶麟祥工程师和吴兴让具体领导和亲手参与了这一工作。当时,仿宋瓷器型、装饰、工艺技法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只能参照画册中宋代磁州窑器物的图片进行试制研究。他们攻克了道道难关,试制成功的第一批样品在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座谈会上展出后,受到与会的陶瓷专家、院校教授、工艺美术家的高度赞赏好评。
 
      1957年,磁州窑仿宋艺术陶瓷参加了东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受到了国际陶艺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彭城瓷厂仿宋瓷那种流利挺拔的线条组成的黑白纹饰与陈列着的华丽纤细的产品对比之下,更显出它的质朴可爱”。吴兴让领导陶瓷研究所生产的仿宋瓷达到七十多种,各种造型装饰均有外贸订货,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彭城窑区最早出口的陶瓷工艺品。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吴兴让与技工一起承制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北厅陈设瓷的制作。当那一件件绿釉黑花特大花瓶、白地刻划花水注大瓶、黑白刻划花茶具等仿宋瓷摆放在那里后,满屋流光溢彩、蓬荜生辉。之后,彭城窑的仿宋瓷多次参加了国内工艺美术展和国际博览会。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