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耐读·古意·风骨——山东工艺美院教授李光极具个性的水墨精神
2021/9/24 11:50:00

      诗“如今李光的画已完全变得抽象了,画面中不仅没有了“硬汉”,甚至没有任何具体的物象,只剩下横涂竖抹、泼洒勾勒的痕迹,依靠结构,依靠节奏,依靠韵律,依靠肌理,依靠语言体验才能感悟的方式,抒发情感与心灵的声音。”(杜大恺)
 
著名画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光
      “李光的画在某种意义上不是特别漂亮的画,它里面有一种苦涩的、强悍的精神在里面。我觉得他的画,特别是国画,不是现在流行的大陆画,它是一种艺术家个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和把握。”(殷双喜)
      而此刻展现在我面前的画作让我眼前一亮,为之一震,沉吟片刻后,“新鲜!”就用新鲜来形容吧。新在笔墨语言,新在画面的构建,新在气息的流动,新在意象表达的痛苦纠缠;鲜在刚刚出炉,鲜在别人尚不得见,鲜在墨香尤散润气未干。那一夜带来的震撼与对沵谷李光的崇敬之情,现在回想仿佛还在眼前。(石古:《姬岔之约》)
 
《山顶有云山后雨》70cmx70cm
      前几天,青石块儿垒砌的高高的塔楼,端然伫立在龙湾村的公路旁,远远望去塔顶“达观”两个字分外惹眼。于是感觉这段文字非要用达观这个名字才够劲儿,才对得起塔楼观照下的沵谷李光。幸有大恺、双喜等诸多艺界大儒的引领,评述不会有误入歧途之险,虽不能升华,因与李光兄相熟也甚,权当细说而已。
      自上次写《姬岔之约》以后,李光兄又有几次走进陕北那片让他着迷的厚土,自然收获如始,我亦自然首观为乐。那一张张水墨的厚土在我的心中堆积着越来越高,再不吐吐恐难喘息。
 
《草沟的秋实》70cmx70cm
      独特——
      中国山水画伴随李可染进入创作山水阶段,陆俨少强化传统笔墨节奏,已经摆脱了主题先行的、人定胜天的改造山河模式,而回归山水画自身,回归天人和谐的自然观,李光无疑是这个时代的画者。他遵从师法造化的传统,着意地域山河的风神差异,却更强化了主观感受和个性化差异而倾向于人格的表现。从而创造出了极具个性的视觉语言体系。对于绘画这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行为来说,画家通过这种行为把自己对时代的感悟、对当下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发声转化为视觉语言,进而通过自己独有的视觉语言实现对社会的干预。在李光近百幅的陕北水墨写生作品中,无一不是独特艺术精神的表达。这是他画面的状态也同样是他生活的状态,没有对生活独特的艺术把握与追求这个根源,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独特精神的画面,不到达观艺术研究院(李光寓所)似乎很难用语言来解读,这个独特里还有很深重的话题,也许是民族文化担当与付出的自然回报,独特是李光水墨精神的首要特征。
 
《黄河古道晚霞映》70cmx139cm
      耐读——
      李光不以观念的彻底革命而引来炫目关注,而以意境的深入和质量的升华而耐读。耐读是李光水墨作品的精神本质,其画面追求不在写实的是否精谨而在诗意升华的空间,而这一高度的斩获是基于文思修养的深浅和艺术语言技巧的高低。换而言之李光他经历了艺术,控制了艺术,把握了艺术,体现了艺术,他在艺术上一路走来,是因为瘦小的躯体里却包裹着一颗丰富而燥动不安的心。基于这颗丰富而燥动不安的心,就有了读不完的内容和耐心读的趣味。在艺术的学习上李光是一位笃学养正的好学生,在艺术的创造力上李光是一位不畏生死的急先峰,艺术上无畏又让这颗丰富燥动的心穿上了强大的铠甲,变成了强大的心,游走于李光的水墨世界,就是读取他的内心世界。
 
《吉镇写生》70cmx70cm
      古意——
      当下古意山水复起,伴随的不仅是对传统古体文人山水画符号体系的膜拜,而同时兼有古代文人崇尚道家、佛家借山水陶养性灵和人格修行的逸思,是天人合一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