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事说明当时远洋贸易风险巨大,损失连政府都难以承担,更遑论私人的商业组织。


印坦沉船出水瓷器
 
出水的银锭、玻璃瓶和铜镜
井里汶沉船
2003-2005年在爪哇海井里汶外海发掘了井里汶沉船,出水的遗物几乎包括了印度洋周边贸易圈内的各式产品,如来自马来半岛的锡锭,锡条形货币,锡矛形器,来自泰国的细陶军持,来自中东叙利亚或波斯的玻璃香水瓶,来自阿富汗或缅甸的青金石原料,来自斯里兰卡的红蓝宝石,来自苏门答腊的爪哇风格金器皿,金首饰,金柄佩刀,佛教密宗和印度教铜法器,法螺,铜像,种类庞杂的青铜器具和饰件等等。来自中国的有30多万件瓷器,其中一只越窑刻花莲瓣碗上有“戊辰”(968年)铭款,通过与陆上发现的窑瓷对比,推断这批出水瓷器的年代约在10世纪中后期,吴越国灭亡以前。这批船货中各种各样的越窑瓷器再也没有定制风格,都是典型的中国风格。



井里汶沉船出水瓷器
 
井里汶沉船出水玻璃瓶
 
井里汶沉船出水的锡锭与青金石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对风险的评估是不理性的,在恐惧中人们会高估风险的程度,连续发生的海难使人产生遭遇海难是大概率事件的观念,预期损失放大20倍,造成的恐惧情绪压倒性抑制了出海冒险的冲动。在这种恐惧情绪中,博弈论的支付矩阵演算将更加不利于商业冒险。黑石号、印坦沉船和井里汶沉船这一系列商船的失事,可能使沿海地区的各个王国因对海难的恐惧趋向回避风险。
就考古材料来看,2003年在婆罗洲最北部的发掘的时代为14世纪早期丹绒新邦孟阿瑶沉船,是在中国以外海域发现的最早的中国船只;位于印尼廖内民丹岛伍吉亚卡斯的沉船,年代在1400—1460年间,是融合了中国和东南亚造船技术的较早例证。在南中国海和东南亚发现的早期船只都是中东地区特有的拼板船,中国的造船技术大概始于14—16世纪间才开始影响东南亚地区的船只,这折射出中国人直接从事海上贸易比较少,同时证明中国人直接开展海上贸易出现的比较晚。
结 论
利率决定国际贸易的参与程度。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的差异,重农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商人的资金成本远远大于重商文化背景下的阿拉伯商人,加之中国商人缺乏阿拉伯商人的商业资源和探险动力,同时作为稀缺资源的供应方没有必要承担商业风险主动开展远洋贸易,这或许就是中国人未能成为9至10世纪,甚至13、14世纪海上商业冒险主角的根本原因。
以黑石号为代表连续发生的海难,抑制了创新商业模式尝试,使得产品形态没能由供应现有产品过渡到为目标市场定制产品的阶段。直到航海技术更成熟,贸易规模更巨大的14世纪前半叶,才再次出现定制风格的器物——元青花。
 
秦大树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听众
(本文已由主讲人审阅 撰稿:李晓敏 摄影:陈暄甯 编辑:商晨雯、王京晶、李凯)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