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鹤壁窑瓷砚专施褐彩呢?笔者揣摩着釉色之谜到底蕴含着什么呢?从文人士子入手探个究竟呢。偶尔翻阅《幼学琼林•科第》开宗明义讲“士人入学曰游泮,又曰采芹;士人登科曰释褐,又曰得隽。”[1]其句中“释褐”引发笔者思量。“褐”字,粗布衣也。寒贱者之服也。又注:“褐”,墨黄色(即栗子皮色)。这其衣其色,笔者感悟出“褐”之本意:金人入住中原,规定公服五品以上服紫色。古时贫贱者,因社会地位低下,衣服也只能穿粗麻布衣而裹体,其服之色只许皂、白二色,不得服紫。皂即非纯黑色,实为酱褐彩也。顿时笔者豁然洞开,鹤壁窑工深知读书士子之心,寒窗十年苦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期盼着有朝一日登科及第嘛。“士人登科曰释褐”,寄托文人士子们应举及第,脱去布衣而入仕,实现效力国家之心愿嘛。“褐”是本色,“学”为仕用,雁塔题名,莫负初心,一日及第,光宗耀祖,尽忠报国,造福一方,是士人肩上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鹤壁窑匠是懂市井者,知所好者,所以这一时期窑火兴盛,日出万贯,畅达海内,誉满天下。从这方瓷砚制作之艺,就可窥见其烧造之技,鹤壁窑无愧于宋金时期北方著名的民间大窑场。 
 
图5,元或明中国钧窑瓷砚台,长14.8厘米,宽12厘米。现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一方小小的砚石,不仅承载着历代文人唯砚作田,笔耕不辍,续写华章的辛劳与梦想,还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着民族血脉,彰显着民族美德,滋润着炎黄子孙士子们的心田。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审美价值。金代鹤壁窑钧釉砚台的发现,为文房雅玩之器增添了一方重器,品其器,鉴其宝,明其理,知其用,悟其道。感知砚台背后蕴含着一个民族价值取向与先贤文心寄托,这种向上向善的精神,激励吾辈明德修身,自强不息,薪火代代相传。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活”起来, 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在活化历史文化的场景之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藏是最好的保护,研究是更好的传播。感谢春风道友拿出珍宝,亮开珍玩,让大家一同品鉴,澄怀观道,岂不快哉乎。
 
注释:
[1](明)程登吉著、(清)邹圣脉增补、胡遐之点校、喻岳衡主编《幼学琼林》,岳麓书社,第一六八页,2002.6。
(此文发表于《理财·收藏》杂志,2021年第09期,总第410期,第29-31页)
 
作者:李建东(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单位:河南省鹤壁市文联
地址: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大道213号市政府第三办公楼二楼西
邮箱:hwssrs@126.com
手机:13033890223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