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精品,还取得了“红底玉缕耀瓷技术”和“茶叶末釉技术”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孟树锋并不是单打独斗。在由原日用陶瓷厂改造而成的唐宋耀瓷文化产业园,一群经历、背景各不相同,却对耀州瓷有着共同情愫的制陶人聚集于此。
“繁星”集聚,离不开薛胜利的努力。
20世纪90年代,薛胜利从陕北老家南下到铜川落地生根,从此和耀州瓷结下情缘。“过去,耀州瓷大都是‘家族生意’,要么夫妻档,要么父子兵,一家人一口窑就能拉开阵仗干,但这也成为制约耀州瓷发展壮大的弊端之一。”薛胜利指出,人员少、规模小是耀州瓷难以规模化走向市场的重要原因。
为此,薛胜利与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的梁亚萍商议,决定搭建平台,让耀州瓷从业者抱团发展。
2015年唐宋耀瓷文化产业园建成。基础设施由耀州窑唐宋陶业有限公司包揽,入驻的工作室和生产企业只需专心研发和生产。
从最初的4家到现在的10家,一批又一批人来到产业园,现在,210国道旁的旧厂房逐渐发展为耀瓷产业“小高地”。
来自江西的言实大学毕业后,在西安做起了茶叶生意。在茶叶生意做到一定规模后,他将目光锁定在耀州瓷。“在做茶叶生意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传播中国文化,陶瓷是一种非常好的载体。”言实说,“所以,我毅然加入了耀州瓷研发生产的队伍。”
在孟树锋等人的引领和带动下,如今,铜川已形成一支包括2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41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6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省市级传承人在内的专业人才梯队,不断传承和创新耀瓷技艺,将意境渺远的耀瓷神韵发扬光大。
 
富贵凤耳瓶
幕后台前 多方发力
“90后”小伙郭雪松退役后烧起了耀州瓷。从仿古复刻到高端手工,从单枪匹马到和言实合作,郭雪松成长迅速。
“我主要负责生产环节,现在订单太多,有些只能拒绝。”郭雪松惋惜地说,“生产规模和对品质的把控限制了产量,企业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
“人”是传承过程中最鲜活的要素。为培养耀瓷专业人才,2018年,铜川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并招生,目前已有学员200余人。除专职教师外,学院还聘请了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授课。学院的陶瓷社团还吸引了200余名其他专业学生,为耀瓷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学院的学生还可通过项目到耀州瓷生产企业学习、实习,毕业后直接入职。”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项目,让郭雪松看到了企业产能扩大的可能性。
耀州窑博物馆副馆长刘政对耀州瓷发展充满信心,“我就不信这么好的东西人们不喜欢!”
凭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多年来,耀州瓷的传承者、推广者不遗余力地将博大精深的耀州窑文化从“幕后”推到了“台前”。
2017年以来,耀州窑博物馆主动走出去,在全国各地举行了近20场展览,每场持续数月时间。目前,160平方米的耀州瓷当代艺术家展馆即将对外开放。
伴随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多项举措持续落地,以及从业者的不懈努力和各界的关注,历经千年的耀州瓷绽放出新的光彩。
2021年底,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和秦始皇陵等15处陕西大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千年炉火不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陈炉,被文旅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15条冬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照金—陈炉位列其中……
 
等待烧制的铜川市耀州区吉祥物“华原宝”周边产品
当前,铜川正在按照做精艺术瓷、做活日用瓷、做大建筑瓷、做新工业瓷“四条线”,加大相关产业项目推进建设力度,计划打造集研发生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