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或者官吏,因为接受正统教育,总有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和胸襟,才会有言必称家国天下的思维习惯,并借此抒发情感。同时,龙泉窑元末明初比较流行露胎贴塑和模印装饰,罕见刻写纹饰与铭文,故此物凸显不同。
所以,铭文的作者,应该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或官吏。一般说来,像这样用心且亲手制作器物的人,自娱自乐即自用的可能性大一些,当然不能排除作为亲友之间交流的礼品,这样理解可能比较合乎情理。
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将图2所示一组器物定为“龙泉窑 浙江 公元1350-1400”,笔者觉得定为龙泉窑风格比较妥当,因为这一组器物不一定都是中心窑场的产品;其次,这一组器物的年代可能不完全一致,是否存在年代差异尚需讨论。另外,历史上中泰两国交往密切,这一组器物的传播途径,也值得深入讨论。
长久以来,国人以古代陶瓷为荣,已经形成“古代陶瓷 中华名片”或金色名片的概念,世界各民族也认同这一点。然而,研究古代陶瓷,毕竟实证方法是主流,以区别文学创作和口述历史。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名片,也可以根据海量的遗存透物见人,将其归纳、提炼成名片的概念,但毕竟不如实证资料直接了然。“囯噐”铭文器物的发现,不仅是对名片的完美诠释,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摄影:王建保 线图制作:李萍)刊于《中国文物报》12月13日6版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