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业遗存,采集瓷器有碗、杯、罐、坛和洗。巷子口发掘以PM4为例,第⑥至⑨层皆为东汉至三国遗存。
第⑥层又可细分A、B、C三小层。⑥A层为红褐色窑渣堆积,含有大量红砖块、窑渣、碎瓷片,采集大量平底芒口碗、碗形灯、平底杯、四系罐、硬陶釜等残器。⑥B层为灰黑色沙质粘土,含有红砖块、炭末、瓷片等,采集有平底芒口碗、平底杯、四系罐、折沿洗、器盖、硬陶釜、陶网坠等残器。⑥C层为灰褐色沙质粘土,含有红砖块、炭末、瓷片等,采集有碗形灯、平底敛口碗、平底芒口碗、平底杯、折沿洗、硬陶釜等残器。
第⑦层:黄褐色沙质粘土,含有红砖块、炭末、较多陶瓷残件,采集有鱼纹洗、平底敛口碗、平底杯、四系罐、器盖、硬陶釜等陶瓷器,出土器物的完整度较⑥层高
第⑧层:黄色沙质粘土,包含少量瓷片,采集有平底杯、四系罐残片。
第⑨层:灰白色沙质粘土,该层表面有少量瓷片,应为早期窑业活动面。
巷子口断面底层文化堆积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抬肩四系罐、敛口平底碗、硬陶釜为主,四系罐占较重分量,罐口多刮釉,碗多置于罐之上叠烧。晚期以芒口平底碗为主,罐釜的比例下降,碗口多刮釉,大量采用对口装烧法。从遗址出土情况看,也可早到东汉中期。
长沙走马楼22号井中堆积层位非常清晰,报告分为四层,第一层为黄褐色覆盖土,第二层为简牍,第三层为灰褐色土,第四层为方形木壁竖井及四周黄褐色填土。第三层厚2.05-3.5米,上部呈坡状,其中夹杂竹、木屑、草芥、树叶等物,以及破碎的砖瓦、麻石块、陶瓷器及残片、铜碗、铁钩等物,其中出土完整青瓷器共52件(见表一),同时出土的还有硬陶等器物[9]。从出土物情况和堆积形状看,这层显然是作垃圾处理的灰坑。第三层压在第二层简牍之下,根据已整理简牍获知,简牍最早纪年为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最晚纪年为孙吴嘉禾六年(237年),意味着第三层的年代下限不会晚于建安二十五年。
据简报,第三层按深度不同又细分为③②①层,也说明走马楼J22第三层③出土的青瓷罐A、B型、I式造型(图二:1、2)与第三层①有所不同,前者口径与腹径比为1:2.1,腹径与器高比为1:1,肩腹在粘接时形成台面,器形显粗圆。而后者则分别变为1:1.8-1.9,1:1.2,器型向瘦高变化,最大腹径在中部。青瓷碗由圆唇,敛口,弧腹,饰方格纹,变为敞口、斜腹、素面,口部刮釉。第三层③所出圈底釜与VI式罐与湖南南岳万福村4号墓[10] 出土的方格印纹釜和方格印纹陶罐相同,万福村4号墓也有“元兴元年(105年)”纪年砖,长沙走马楼J22出土青瓷可早至东汉中期。


从墓葬出土情况看,目前以1955年长沙白泥塘东汉“永和元年”墓(018M)[11]出土“青瓷罐”作为岳州窑青瓷产品的最早纪年,恐有不妥。由于该墓发掘时间尚早,陶瓷界对成熟青瓷界定尚未形成共识,笔者在库房提取该罐细察,发现此罐实为陶质,胎尚未瓷化。所以以永和元年(136年)作为岳州窑烧造最早纪年应与存疑。但在安徽亳县曹操宗族墓[12]董园村一号墓出土一件四系罐,造型与走马楼J22第三层的下层所出的AI型四系罐极为一致,该墓有“延熹七囗元月(164年)”纪年砖。
另外元宝坑一号墓出土有三类瓷片:素面青色玻璃碎釉,胎白质细;棕黄色玻璃釉,胎白;黑色釉,有光泽。前两类的胎釉明显具有岳州窑产品特征。这座墓也有“建安三囗四月四囗(170年)”纪年砖。联想到曹操高岭出土四系罐亦为岳州窑产品,可见显赫一时的曹氏家族对岳州窑产品的认可。综合窑址、城市遗址、墓葬三方面材料,将岳州窑起始时间定在东汉中期是恰当的。
(二)衰落时间
岳州窑的下限,皆以长沙窑兴起为标志,认为长沙窑取代岳州窑而兴起,长沙窑的兴起也就意味着岳州窑的衰落。如周世荣先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