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进入价值投资新时代
2014/1/11 20:41:48

  不出坊间预料,国内(不含港澳台)艺术品公司“2013年艺术品秋拍”第一轮的成交结果虽然略有反弹迹象,但整体仍然未能摆脱“春拍”以来的低迷状态。为了打好翻身仗,参与首轮秋拍的二十几家公司事先都进行了“热点”宣传,有的力推“学术收藏”,有的侧重“红色主题”,有的倾心“青春艺术”,有的主打“宫廷秘藏”,有的热衷“奇珍异宝”,有的专拍“海归臻品”。
 
  虽然其中不乏孙中山的墨宝《无量佛》、张大千的《仿陈老莲觅句图》、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合璧书画、徐邦达的《临王烟客山水图》以及《北宋金粟山写本大藏经》卷等高端拍品,但成交结果着实差强人意——除了不足10件极品拍出超过千万元的高价,其余大部分拍品要么举牌者寥寥,要么低价成交。
 
  整体而言,“首轮秋拍”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成交率继续下滑。根据“全国拍卖行业管理信息系统”11月17日发布的统计数据,在东方国际、山东天承、上海朵云轩、陕西文德等艺术品公司率先举行的1271场首轮秋拍中,实际成交额不足100亿元,同比下降约13%。二是举牌买家两极分化严重。实力雄厚的资深藏家和文博机构主要面向价值连城的“高精尖”艺术品;而身处经济困局大环境下的普通藏家则益发冷静,他们不再勒紧腰带到“精品拍场”为高端买家托价,而是频繁光顾规模较小的拍卖会,主攻新晋艺术家作品以及适合自己财力的中低端藏品。三是流拍现象严重。其中不仅包括大量二、三级艺术品,就连国画大师李苦禅的《篆意水墨纸本立轴》精品也难逃流拍命运。根据“雅昌艺术网”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3年首轮秋拍场内成交率仅为40%,实际交割率则更低。
 
  当我们把视野放大,把这些数据与2010年、2012年进行环比,就会发现这“三个特点”实际都指向一个事实——国内艺术品收藏已经全面进入理性至上的“价值投资新时代”。
 
  艺术品“价值投资”
 
  按照美国著名的风险投资家格雷厄姆的理论基点,“价值投资”有三大要素:投资的正确态度、资金的安全边际以及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如果把“价值投资”理论运用到艺术品收藏上,这三大要素也应该保持不变。但由于投资领域发生了转变,所以其概念也必须随之调整——所谓“艺术品价值投资”,就是在对市场行情进行详尽研究的前提下,将资金投入到具有增长潜力的中低端或冷僻艺术品并长久持有的投资行为。
 
  既然称为“艺术品价值投资”,就必须遵循格雷厄姆的“价值发现原理”,把投资对象——也就是准备买入的艺术品基本面作为投资核心,既不因行情的短期波动而恐慌,也不以该种类被大众长期忽视而灰心。当然,这里说的“长久持有”并不是“无期持有”,而是指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当一年或几年以后,投资的艺术品价格上升渠道一旦打开,回报率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如果不想将其当作“镇宅之宝”,则尽可以在拍卖市场上及时套现。
 
  从投资实践角度讲,“艺术品价值投资”这种“偏保守性”的方式,特别适合国内正在蓬勃兴起的中产阶级和普通藏家。作为中国独特的市场经济造就出的新兴社会阶层,中产阶级的比例正在大幅提高,他们既有高雅的审美品位,也有从事收藏的雅兴,更有投资艺术品的能力,唯一欠缺的就是艺术品投资经验,而所有经验的核心只有一个——如何少花冤枉钱!
 
  价值投资恰恰可以绕过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