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苗长强:寻找传世原料 重振钧瓷辉煌






[日期:2012-10-04]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金叶 [字体: ]

收藏家马未都曾指出,钧窑的“窑变”发展到后期,已是一件“可控”的事情,因为很多看上去充满意境的钧瓷作品分明能够看到窑工的“笔触”。对此观点,苗长强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有人在搞‘定做’窑变,但出来的效果和真实的窑变完全不是一回事。充满人工气息,和自然窑变的行云流水有很大区别。具体说,‘定做’窑变是陶瓷器的一种装饰办法,如景德镇的釉里红,用着色剂氧化铜在坯体上作画。但真正的窑变是把含有着色剂氧化铜的矿物原料直接加入釉中,靠烧成而产生的自然效果,那些富有意境的窑变画面,如“三潭印月”、“星辰满天”、“紫翠生烟”等都是如此这般浑然天成,具有极大魅力,可让画家为之笔拙、诗人为之词穷。

  寻找传世钧瓷原料 重振当代钧瓷辉煌

  苗长强当下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如何创作出更加完美的釉色,为千变万化的窑变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归根到底,钧瓷的灵魂是釉色和窑变,造型当然也很重要,但它是为前者服务的。”

  尽管科技昌明,当代钧瓷的技艺有显著提高,釉色更加丰富纯净,胎质也更加细致了,但和传世的官钧瓷相比,在某些釉色的呈现上,当代钧瓷总显得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苗长强说,主要原因是,当年宋人究竟用什么原料制钧瓷,一直是个谜。苗锡锦更是认为,这是直接导致“当代钧瓷和传世钧瓷无法同日而语”的重要原因。

  有些创作者,选择了一条更为省事的“捷径”:用加工业颜料的方式,来仿制传世钧瓷,再配合炫目的、或者也是人为渲染出来的“窑变”,倒也能迎合市场的需要,获利颇丰。但苗锡锦并不认同这种行为。几十年来,他从未放弃过寻找。最近,他终于在禹州钧台窑遗址附近找到了蕴藏着奇异能量、源于宋朝的瓷土原料。钧台窑是传世钧瓷的出产地,而苗长强的试验则证明,用那里的原料,完全可以烧制出“更沉稳,更莹润,更有魅力”的当代钧瓷!

  然而,这种原料的“弊端”是不太好烧,烧成工艺也不是很容易掌握,所以目前仍在试验阶段。但苗氏父子深信,如果脚踏实地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重振钧瓷的往日辉煌就不是不可能。

  踏踏实实地回归传统,然后再寻求超越,或许才是当代钧瓷寻求突破的“不二法门”。苗长强告诉记者,目前他的作品的最高纪录是五十万元的双龙瓶。但他认为这个价位并不能反映出钧瓷真正的价值。“窑变无双的钧瓷,每一件都是旷世孤品。如果能在工艺上做到更加精益求精,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过百万,甚至上千万,都是有可能的。”

  专家支招:

  要会欣赏“缺陷美”

  钧瓷鉴赏家、聚艺画廊经理陈国强先生认为:钧瓷藏家要会欣赏“缺陷美”。

  从2005年至今,作为家庭摆件的普通水准的钧瓷价格就上涨了两三倍,而大师级的作品上涨的速度更快,大概涨三四倍,而且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钧瓷的艺术水准在不断提高,具有时代感的新器型不断涌现。他认为当代钧瓷是值得投资、收藏的。收藏钧瓷,除了关注已成名成家的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外,建议藏家及爱好者还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看器型。器型是展示钧瓷艺术美的基础,也是选择藏品的首要条件。因此,造型大方、端庄、精巧、灵动,且比例适当、线条优美的钧瓷是首选;

  其次,看釉色、质感。钧瓷的特长之一是釉色千变万化,除了要让人感觉赏心悦目,也要看它和器形是否搭配协调、相得益彰;

  另外,还得看“窑变”。这是钧瓷的拿手好戏,当然要演绎得当,并且富有意境。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工艺烧制出来的“窑变”更有韵味,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也不绝对,以天然气为燃料的钧瓷有时也会出现“窑变”,给人惊喜。

  总的来说,一件上乘的钧瓷作品,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另外,钧瓷本是偶然和必然结合的产物,所以钧瓷藏家一定要学会欣赏“缺陷美”。譬如他曾看到过香港苏富比拍卖过一件六百多万元的元代钧瓷,灰色的底色上有小指甲盖一样的翠绿色的斑点,翠色斑点之上又有一个小小的凹陷黑熔点,醒目之极,整个盘被点亮了,如果没有这些,整个盘就灰色了,不精彩了。

  大家简介

  苗长强: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人,1962年8月出生于苗氏钧瓷世家。受其父苗锡锦的熏陶,自幼酷爱钧瓷艺术,1979年进入神后镇新华瓷厂工作,1987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系陶瓷专业,2000年作品“出戟尊”、“荷口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现为许昌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禹州市钧瓷协会副会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